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我不派糖
「有無糖派?」這是我近期被人問得最多的一條題目,若旁人不知就裡,不知會不會以為我在糖果廠工作,隨時都有一身糖果,贈予身邊人。的確,隨著今年預算案的諮詢工作開展,愈來愈多人有所謂「派糖」的要求。最近,不少傳媒亦加入揣測今年的「派糖」措施。我剛完成預算案的地區諮詢,在整理好資料後,就會著手動筆草擬預算案的內容。
說實話,我並不喜歡「派糖」這種說法,當中一個原因,是「派糖」的語意並不妥當。不知大家同不同意,「派糖」總好像一個大人向小孩示好的姿態,感覺上總令人想起小時候,一大群小朋友圍著大人團團轉,等大人派完糖果後,小朋友就呼嘯而散。我們參與公共事務,應該以謙卑自恭的態度來服務市民,實在不可以稍存高高在上的心態。身為公僕,實在應以民為貴,怎可以施予恩惠的心態作決定?
從實際政治操作出發,「派糖」亦無助公共事務的討論。由於「派糖」的語意不清,所以每當一項措施被理解為「派糖」後,社會上就有意見認為,這是利用小恩小惠,攏籠絡個別階層利益的手法,但這往往就令社會討論失去焦點,損失了討論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需要性的機會。亦由於社會以為這是一種利益輸送,以致社會上不同階層和組別的市民,就會集中於「有」與「沒有」的計算,結果就是大家在受惠與否的問題上打轉,未能受惠的市民可能會憤憤不平;取得部分「好處」的市民則認為應有更多;沒有「得益」的階層固然不滿。即使「受惠」階層也陷入與其他人比較的計算,大家根本無從探討這些措施背後的社會公義和政策合理性等問題。
過去一段時間,為了應對金融海嘯,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的紓困措施,但同時亦衍生了所謂「N無」的問題,例如推出五項措施,社會就有人將「五無」成為社會議題,若有七項措施,則「七無」人士就會出現。我承認,社會政策難以做到面面俱圓,但我相信,若陷於生活困難的市民向政府部門求助,大家都會盡力提供協助,解決生活基本需要的困難。
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我們會以長遠的眼光處理問題。不過,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在經濟情況有困難的時候,我們亦有需要推出一些短期的臨時措施,完善現有政策和補足未能處理問題。在經濟暢旺的時候,我們投資未來,例如撥出五百億元為醫療融資作準備,以未雨綢繆;在經濟遇上逆境時,我們推出紓解民困措施,減少市民生活壓力,同時刺激經濟。這些措施都不是以「派糖」為目的,而是審時度勢,因應社會需要和政府財政狀況而作出的社會投資。
我在過去的兩份預算案中,都推出了一些惠民紓困和刺激經濟的措施,例如在二零零八年的預算案,就以電費補貼和注資強積金戶口等措施,讓市民可以分享經濟成果,同時減輕通脹帶來的生活壓力。在去年我們推出的紓困措施,則是考慮到市民在金融風暴飽受壓力,在予以協助支持的同時,亦可以推出政府增加開支,達到刺激經濟和創造就業的效果。這些措施的所據所本,都是以市民利益為前提,而這些措施亦得到國際貨幣基金會等組織的認同。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要求我「派糖」,亦希望大家不要再用「派糖」這個詞語來理解政府的措施,因為我只會以社會措施和政策,回應社會需要和投資未來,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當然,大家仍然會見到我派糖──在新年拜年期間,我是不會吝嗇在全盒裡的糖果和朱古力的。
2010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