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預算案小傳統
我最近在幾篇網誌內,與大家分享過一些有關撰寫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感想和理財理念。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一份《預算案》的誕生過程,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傳統。
立法會四月二十二日通過《2010年撥款條例草案》後,今年編篡《預算案》的周期可以說圓滿結束了。
《預算案》的編篡周期始於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在上一年十月公布《施政報告》後,財政司司長因應《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在財政上作出配合。《預算案》的編篡周期自此正式展開,各項準備工作也隨即啓動。
庫務局在這時會開設一個臨時首長級丙級職位,就職的,就是俗稱的「寫手」,專責《預算案》的統籌工作。
我去年自此同時展開《預算案》的諮詢,通過會面、社區論壇和區訪等,親自聆聽社會各界和市民的聲音。同一時間,《預算案》宣傳短片、漫畫和網頁等的製作密鑼緊鼓地進行。
我在聆聽各界的意見,考慮政府的財政狀況和平衡多方面的因素後,會作出一些初步的構想。此時,我便會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和其他同事組成一個《預算案》策略小組,研究各項構想的可行性,小組初期大約每隔一至兩週開會一次。隨着社會的討論與日俱增,以及收集到的市民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訴求愈來愈多,我們的會議亦會漸趨頻密,有時甚至要一星期舉行三次。
出席會議的,除了「寫手」、陳家強局長、庫務局同事多位「基本」成員外,有時會因應討論內容,邀請相關的局長或同事出席,共同研究他們所屬政策範疇的撥款需要,和深入研究各界建議的可行性和對公共財政的影響等。
《預算案》的初稿大約在二月初面世,但裡面有很多「留白」和留在方括號內(即還未能確定)的內容和文字,除了因為不少最新經濟數據往往要待付印前才能補上,還因為有很多內容和措施都要經小組會議和有關局長反覆討論,到最後一刻才可以敲定。由初稿至定稿,刪改不下十次之多。
「寫手」出席冗長的會議後,就要埋首修改擬稿,工作絕不輕鬆。就算定稿之後,「寫手」的工作仍未完結,和回歸前不同,《預算案》的原稿是用中文寫成,所以要將它翻譯為英文,是一個大工程。「寫手」在完成中文稿之後,亦要安排翻譯工作。然後,還要親自到印務局作校對;由於時間緊迫,往往要在印務局工作至深夜。今年的「寫手」更要校對至淩晨四時才能離開工場。
在《預算案》周期內,「寫手」要跟財政司司長緊密合作。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每次周期完結後,財政司司長都會給「寫手」贈送一份小禮物 ── 一支筆(見圖)。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早在回歸前,歷任財政司就一直傳承着這個不成文的傳統,至今不變。
還有一個小傳統──可能部分新聞界的朋友也知悉,就是在《撥款條例草案》表決後,財政司司長會邀約小組會議成員和參與籌備《預算案》的同事吃晚飯,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回顧過去半年工作的苦與樂。
2010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