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QE2
剛在上星期出席日本京都亞太經合組織的財長會議,這星期又去了南韓首爾加入中國代表團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一如所料,美國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的措施,成為討論的熱點。場內場外,人們都將QE2掛在口邊。
相對於零八年後,美國啟動第一輪的「量化寬鬆」計劃,美國聯儲局在這個月初宣佈的措施,引起相當大的反應。亞洲、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大小經濟體系在批評之餘,也紛紛研究應對策略,減少「量化寬鬆」副作用產生的風險。我非常關注「量化寬鬆」給香港經濟帶來的泡沫風險,一旦發現風險增加,影響社會經濟,我會作出果斷的應對,決不會坐視不理。
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措施價值高達6,000億美元,連同聯儲局於8月份宣佈將第一輪「量化寬鬆」所購入的按揭證券還款也再投資於美國國庫債券。未來8個月,該局將買入接近9,000億美元的國庫債券,這相當於美國政府未來數月的財赤總額。
更令人關注的是,聯儲局的會後聲明指出他們對未來是否需要進一步「加碼」買入更多美國國庫債券來「催谷」經濟仍然保持開放的態度。假若未來美國的就業情況未有明顯改善或其經濟仍受通縮威脅的話,將不能排除聯儲局再次「加碼」推出更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措施。
雖然全球經濟重心正向東移,但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貨幣。聯儲局以這種「大印鈔票」的方式來推動經濟,在好的方面去想,當然是希望能成功推動美國經濟加速復蘇,並拉動全球出口和經濟的全面正常化,不過,「量化寬鬆」政策的效能也是有其限度的。
「大印鈔票」能否成功推動美國經濟存在不確定性,如第一輪「量化寬鬆」注入了數以萬億美元的資金,卻沒有大規模地流入實體經濟。銀行面對不明朗的經濟前景,以及未來更嚴謹的監管要求,均保持較為保守的借貸態度,選擇一些比較信用可靠和有資格貸款的企業作為借貸對象。企業亦因經濟前景未如樂觀和缺乏確定性,未敢放膽加大投資,令「量化寬鬆」的成效大受削弱。
即使「量化寬鬆」能成功推動美國經濟加速增長,這仍是建基於舊有的過度消費和借貸度日的模式之上。持反對意見的聯儲局委員指出,這將加深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德國財長則認為進一步加大「量化寬鬆」將會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令平衡先進與新興經濟體的不同需要更為複雜,甚至削弱美國財金政策的可信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則指「量化寬鬆」無助於拉動經濟脫離目前的低迷環境,長遠來說更會帶來副作用,認為針對教育、科技和基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最為有效。
在眾多副作用中,匯率是各國的焦點。市場認為聯儲局「大印鈔票」將會推低美元的價值。美元持續弱勢,無疑或會有助推動美國經濟和出口的競爭力。然而,歐洲和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復蘇步伐本已十分疲弱,部份更較美國為差,並要透過財政緊縮政策盡快落實滅赤。因此,假若美元持續下跌的話,對歐洲、日本以至英國等先進國家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部分發展國家為了自保,都正考慮推出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措施。日本銀行則率先落實新一輪價值高達5萬億日圓的措施,以紓緩美元進一步貶值對其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是,假若各國爭相推出「量化寬鬆」的話,其副作用則不容忽視,有可能引發全球惡性通脹,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現時亞洲經濟和財政狀況遠較歐美穩健,並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因此,當歐美國家爭相推出「量化寬鬆」,造成大量流動性時,全球資金為了追逐回報,勢將大舉流入經濟前景較佳的亞洲和新興市場,香港將會受到直接影響,帶來匯率升值、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
為了抵抗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流入,並防止將來資金大規模流走時,對經濟帶來嚴重的打擊,中國、印度、南韓、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已先後透過加息來防止經濟過熱、通脹失控和為資產市場降溫;新加坡推出了一連串防止樓市過熱的措施,包括增加土地供應和向一年內轉售的樓宇徵收稅款等;巴西和泰國則向投資該國債券的外國投資者收取稅款,當中巴西同時提高衍生工具的交易稅項;南韓則對外匯衍生工具的買賣作出限制,亦正考慮向投資該國國債的外資徵稅;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放寬其資金流出的管制,以抵銷部份國際資金流入的影響,以應對歐美「量化寬鬆」可能帶來的風險,並保持其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環環相扣,亞洲區包括香港都難以獨善其身。亞洲區股市在過去三個月已先行上揚。就香港而言,恒生指數自8月底起經已大升21%,樓價更較2008年中金融海嘯前的高位累計升超過20%。美國新一輪「量化寬鬆」行動,而其可能引發其他先進經濟體的反應,意味著超低息環境將持續一段較長時期,流動性將更加充裕,勢必進一步增加資產泡沫的風險。隨著美國落實「量化寬鬆」措施,熱錢不斷湧入,本港股票和樓市的波動也可能更大。我們會密切監察情況,但小投資者更要小心控制風險,量力而為。
然而,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奉行自由開放的理念,我們難以仿效一些亞洲和新興市場,對外資投入資產市場徵稅或實行其他資本管制的措施。雖然社會上有意見指出改變聯繫匯率可抑制通脹及減低資產泡沫的風險,但我認為聯匯制度並非引發泡沫風險的主因,且多個亞洲和新興經濟體,即使實行較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其所面對的通脹和資產泡沫風險確實不亞於香港,並有需要推出不同的措施來作出應對。聯繫匯率制度自1983年實施以來,一直行之有效,與香港共同經歷了多個經濟週期,我們不會亦認為沒有需要改變這個制度。
在防止泡沫風險方面,特區政府已於今年2月、4月和8月從增加樓宇供應、遏抑物業投機、確保物業市場透明度和防止按揭信貸過度擴張四方面推出措施。金管局收緊了投資物業和豪宅的按揭成數,並要求銀行對按揭貸款人的還款能力進行壓力測試,防止貸款人在低息環境下過份借貸。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中亦提出了一系列長、中、短期的房屋措施,以期令樓市健康平穩發展。
這些措施已初見一些成效,但在美國和日本再次推出新一輪的「量化寬鬆」背景下,我擔心樓市泡沫的風險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特別是隨著「量化寬鬆」而來的投機炒賣,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泡沫風險。一些資深的投機者,往往善於利用熾熱的炒風,吸引一般市民入市,由過往泡沫危機的經驗可見,一些被誘入市的普羅市民,往往受害最深,不但賠上個人的血汗積蓄,對個人、家庭以至整個社會亦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思考「量化寬鬆」對我們的影響時,我經常提醒自己,在我辦公桌前的,不單是一堆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不少市民的福祉。我們要求發達國家推行負責任的經濟政策,同時我們亦應對社會經濟和市民的福祉負責,我們必須正視有關問題,繼續監察最新情況,並提高警覺,在有需要時毫不猶豫地推出新一輪的措施,以確保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固然責無旁貸,但同樣重要的是,市民,尤其是小投資者,也要小心風險,避免過度借貸和炒賣,以防日後市場突然逆轉時蒙受損害。
201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