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iBond啟動零售債券發行
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次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月初推出之後,經過兩星期,已在十九日截止認購。這種新債券大受市民歡迎,認購相當踴躍,遞交的申請表達到約15萬份,認購額超過我們預期的最高發行額,達到一百三十億港元。
我認為這次發債計劃,無論在申請金額和申請人數方面都十分令人滿意,兩者都是近年零售債券之中比較高的數字,顯示這次發行能夠達致提高零售投資者對投資債券的興趣及促進債券市場的目標。政府過去推出的零售債券,總申請人數約為35,000,申請金額約為75億元,可見今次發行iBond的反應是相當不錯的。
我是經過詳細的研究和探討,在今年二月二十三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發行「通脹掛鈎債券」的,並說期望能夠在半年內推出這種新債券。結果我們不到五個月就推出,並且超額完成認購。 這是各同事努力和參予的成果。
我們努力盡早推出債券,是了解到市民對捲土重來的通脹日益擔心之故。從目前情況看來,影響本港通脹的幾個因素仍然強勁,即是說全球的商品價格、輸港的食品價格、住宅租金還保持着升勢,而本港經濟在連續五季增長之後,後勁持續。這些因素是佔最新通脹增長的七成之多。本港的通脹看來還有上升壓力。這不僅是香港獨有的情況,在保持經濟增長勢頭的整個東亞地區,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脹。相對之下,香港的情況已不算太壞。
必須承認,作為外向型的細小經濟體系,加上實施聯繫匯率制度,我們是無法全面利用利率作出調控,在控制通脹上是比較被動的。其實,可以用利率作出調控的經濟體系,亦未能避免通脹的影響,他們的通脹率亦不比我們低。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要推出各種措施,幫助不同階層市民紓緩通脹壓力。除了一些包括為公屋居民繳交兩個月的租金,向綜緩、傷殘津貼和高齡津貼的受助人發放多一個月津貼等等,可以提供多一點錢為市民減輕他們的日常負擔,以抵抗通脹之外,iBond亦是措施之一。
iBond可望在低利率、通脹趨升的環境之下,協助維持個人、家庭儲蓄的購買力,避免儲蓄的購買力被通脹吞噬,使之成為通脹下一個新的投資選擇。iBond當然不是一粒「萬應靈丹」或者是西方人說的「銀造的子彈」,可以解除萬難,將通脹全面消滅,它的目的只是讓市民多一個應付通脹的選擇。
iBond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是過去半年的平均通脹率。照目前情況和中短期預期來看,它的息率會比其他定息的政府債券高出不小;相對於年期相若的港元定期存款,它一樣會提供較高的利率。即使未來通脹回落,iBond也有最低一厘的保障。顯然,在目前低息、高通脹的環境之下,這樣的利息水平非常優惠。香港特區政府擁有「AAA級」的優良信貸評級,相對其他投資工具,例如股票甚至人民幣債券,投資在iBond基本是沒有風險的,十分適合無投資經驗或者已經退休人士購買。
政府提供這樣的優惠,不只是為了給予香港市民獨有的保障,更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可以說,這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零售投資者對投資債券的認識和興趣,從而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的發展。
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有助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工具及投資渠道,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流入,並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多年來,政府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及稅務優惠,還透過發行不同性質的債券,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我們因此在二零零九年推出政府債券計劃,一部分面向機構投資者,一部分面向零售投資者。到去年年底,已向機構投資者發行了240億港元的政府債券;而在零售投資者方面,由於長期低息的環境,定息零售債券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我在年初的預算案中提出,要啟動零售債券發行,較可取的方法是發行與通脹掛鈎的債券。iBond發行的成績,證明我們這個判斷是對的。
201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