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財政程序 有根有據
年近歲晚,新年氣氛越來越濃厚,看到市民開開心心辦年貨,喜悅油然而生,也紓緩了連日來趕緊製作財政預算案的緊張心情。
自從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以來,收到不少市民的意見,當中不乏真知灼見,對我們的施政作出有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我會將這些意見轉交相關的部門,讓他們從政策的角度作出研究,若認為這些建議可行及有益於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就會將這些建議跟其他政策範疇的建議作出比較,然後依照優先次序撥出資源以作配合。
一直以來,政府資源分配都由政策主導,再從財政上作出配合。財政預算案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撥款落實各項政策方針及措施。行政長官在去年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一系列有關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一些是經常性的,亦有一些是一次性的,我會在預算案提供財政資源,以落實這些惠民措施。
施政報告與財政預算案的關係密不可分,施政報告提出政策方向和措施,財政預算案就會給予財政資源的支持,讓政策可以落實。舉例說,施政報告宣布多項一次過的惠民紓困措施,例如為全港約七十萬公屋租戶代繳兩個月租金,並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及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相當於一個月標準金額的額外津貼。我會在預算案中落實這兩項紓緩基層市民生活壓力的措施,預算有關的開支大約為三十八億元。
我注意到不少市民都希望預算案能夠針對性地向不同階層的市民提出措施,例如有意見要求惠及基層的市民,亦有意見要求協助中小企和中產階層,我會小心處理這些訴求。
不過,我亦希望利用這個機會提出,政府去年約三千億元的支出中,大部分都是用於教育、衛生和社會福利,這些惠及整體市民的措施,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當然,我們亦會因應社會發展,作出適當的資源配合。
針對現時環球經濟情況不穩定,我們會審時度勢,包括最新的經濟情況和公共財政狀況,以考慮各項措施,協助中小企業和不同階層的市民面對可能出現的經濟逆轉。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財政政策應以具有社會承擔、可持續性和務實為原則。透過公共財政,我們將資源分配到社會各階層,我們須要顯示政府對社會的承擔,同時不可為社會帶來不能承受的負擔,更要務實地審視各項措施,確保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受惠。所以,只要能夠實際地幫助到有需要的市民,我都願意考慮,盡力完成市民交託的工作。
雖然這份是本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我仍會全力以赴,盡責任地完成行政長官提出的政策和措施,並以一份完整的預算案,回應市民的訴求。
201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