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穩定住宅土地供應(一)
住屋問題是市民安居樂業的基礎。近年,樓價、租金上升,增加了市民的負擔。特區政府過去兩年積極推行適當措施,確保樓市可以健康平穩發展,尤其是增加土地供應。現正施工中的私人住宅單位達53 000個,超過過去十年的平均數;而在未來數年,我們預計公營租住房屋及資助出售單位的建屋量,將會超過六萬個。這些公、私營單位將在未來數年陸續落成,相信有助平衡短期供求的情況。
|
規劃署同事向我介紹改劃工業用地的情況 |
我們會繼續穩定住宅土地供應的工作,不會鬆懈。在過去兩年,我統籌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通過不同策略,物色更多住宅土地,以穩定土地供應,並建立長期土地儲備。目前,我們進行相關研究的土地約有2 500公頃,大約是香港已發展土地的十分之一。
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是釋放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用途。由於香港經濟轉型,工廠大廈的需求下降,部份工廈區交通方便,正是理想的住宅選址。最近,我視察過的一幅土地便是一例。該土地位於荃灣沙咀道,前身是工廠大廈,已經完成更改土地用途。房委會將會用這幅土地興建三幢居屋,提供860個單位,預計在2016年落成。
上址四周除了一個私人屋苑外,還有多幢工廠大廈。相信有更多住宅大廈落成,有助催化附近工廈改建為住宅。把使用率偏低的工業區改為發展住宅區,可以達到多贏:住宅用地的供應得到增加,工廠大廈的業主可望得到較佳的經濟回報,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可以得到改善。例如,房委會會在上址興建居屋時,會一併興建公眾休憩設施和長者設施。
另一個重要的住宅土地來源是鐵路站上蓋和附近的土地。鐵路是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把鐵路和住宅區妥善結合,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大大減少居民對路面交通的依賴,減少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締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現時,在多個鐵路站附近仍有不少土地,可以發展住宅物業。例如:在荃灣西站附近的多幅土地,合共可以提供約6 000個單位(部分正在興建)。
香港地少人多,高樓大廈密度甚高,當政府提出在某一幅土地興建住宅,附近的居民往往會擔心新建的大廈會否成為屏風樓、阻擋景觀、影響空氣流通等。居民這些擔心,我是明白和理解的。因此,我們會充分與有關的居民磋商,盡力照顧大家的關注。
然而,香港山多平地少,土地資源珍貴,政府實在須要平衡多方面的考慮,充分運用合適的土地興建住宅,有時未必能完全顧及所有附近居民的訴求。為了可以持續地滿足不同階層市民的住屋需要,這些取捨是必要的,希望大家體諒。
2012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