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再看《九歌》
一直喜歡林懷民老師的作品。雲門舞集月初再次到香港演出,我當然沒有錯過。林老師說,在1993年雲門20周年時完成的《九歌》,是真正把雲門帶上國際舞台的作品,也是雲門舞台佈景的高峰,令他非常自豪。這次是《九歌》第二次來港。93年雲門《九歌》在台灣首演後,同月便來到香港;這次香港演出也是林老師重建《九歌》後全球巡演的首站。
喜歡林老師的作品,因為他推崇中華文化的同時,對其他文化沒有絲毫的排他性,反而兼收並蓄。屈原的《九歌》是經典的楚辭,描寫楚民祭神的歌舞。林老師加入了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祭祀音樂和林中鳥聲、揉合東南亞傳統儀式的音樂和舞姿、現代的敲擊樂、外蒙古的面具等元素,沒有唯我獨專的狂妄自大,也沒有外方月亮更圓的妄自菲薄。如果林老師對自身文化沒有深厚的認識和自信、如果他對其他文化沒有充分的尊重和包容,我相信雲門《九歌》不可能做到恰到好處的匯聚和交融。
喜歡林老師的作品,因為他愛以中國文學經典為素材,但不以呈現經典的原貌而自我設限,反而為古代經典加入現代詮釋,也讓觀眾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湘夫人」是在無休止等待「湘君」的歸來、還是無法面對面具背後真實的自己;「司命」一幕像是對宿命枷鎖的控訴,又像是對權力鬥爭的覺悟;手提皮箱、身穿黑西裝的旅人,是正要出門還是倦鳥歸家、是林老師心路的反映還是現代人孤寂的寫照?我未有機會向林老師求證,但我估計林老師會答“我想表達甚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了甚麼?”因為沒有對白,沒有歌詞,觀賞舞劇往往有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感覺。這正是觀賞舞劇有趣的地方,也讓觀眾在想像中與作者和舞者互動,成為作品歷久不衰的生命力。
喜歡林老師的作品,因為他的舞是跳給所有人看的。林老師在1973年成立雲門舞集時,就有“要跳舞給自己的鄉親看”的願景。為此,雲門多年來堅持舉行戶外免費演出,每場觀眾數以萬計,最多的一次更有十萬人,又成立雲門舞集2,到學校、到鄉郊、到山區演出,讓雲門的舞成為不同階層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橋樑。正如侯文詠所說,“雲門到鄉下、到山上到海邊,去跳舞,跳給有錢的人看,跳給沒有錢的人看,跳給全台灣,甚至全世界有氣質沒有氣質的人看。”
今次看《九歌》,與19年前一樣,從台灣速遞到港的荷花清香依然,荷花池依然水光瀲灔,燈河依然震撼人心,舞者雖然換了新人但舞姿依然動人 -- 似乎唯一不同的是觀眾。19年前看藝術表演的觀眾較為講究衣著,多數穿著套裝、長裙,牛仔褲也不多見。這次看《九歌》,我發現多了背心短褲的觀眾。我相信林老師和雲門舞者並不介意觀眾的衣著。我更欣喜看見香港觀眾群不斷的壯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更多文化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空間和表演機會。
2012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