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訪問中大醫學院一看創新科技產業的潛力
九月初,我在俄羅斯海參崴出席APEC領導人會議期間,得悉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趙慧君教授也在海參崴,接受2012年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的獎牌。這個獎項旨在表揚取得卓越成就的亞太區四十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今年的主題範疇為健康創新。我在海參崴的行程比較緊密,所以在這個星期才到中文大學醫學院,親身向趙教授道賀。
|
趙教授向我介紹基因排序機 |
近年,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在不少的國際大學排名榜上,皆位列全球前100名。這些排名榜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學術研究,例如發表學術論文的數目、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等,反映香港高等院校已有一定的研究實力。事實上,本地學者在個別領域的研究,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包括趙教授和她的“師傅”盧煜明教授的研究。
趙教授向我介紹盧教授團隊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可以安全和準確地在懷孕早期診斷胎兒會否患有唐氏綜合症。她指出唐氏綜合症是相對常見的染色體變異疾病,平均每700名嬰兒中有一名患有唐氏綜合症,風險隨孕婦年齡而上升(40歲以上孕婦誕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的機會率達1%)。患者可能出現智力障礙、身體器官(如心臟、腸道)也可能有缺陷,往往須要家人長期照顧。
|
典型的唐氏綜合症患者有三條21號染色體 |
典型的唐氏綜合症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一般產前診斷分兩個步驟,首先進行無創產性的篩查,量度一些與唐氏綜合症相關的間接指標(如胎兒後頸皮下的厚度等)。篩查程序雖然沒有風險,但假陽性率約為5%,即使篩查結果顯示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機會較高,在大多數情況也不是真的有問題,所以必須進行抽取胎盤組織或胎水,化驗胎兒的染色體才可以確定。但有關的刺穿程序本身可能導致胎兒流產,風險約為0.5%,令到不少準父母要在兩難間作出選擇。另一方面,篩查程序也有漏網之魚,平均約5%唐氏綜合症個案沒有被發現。
盧煜明教授在1997年發現在孕婦的血漿可以找到少量胎兒凌碎的DNA片段,夾雜在大量母親DNA片段之中。經過硏究團隊多年的努力,他們利用基因排序的方法,逐一分辨血漿內的DNA片斷來自那一條染色體。由於患上唐氏綜合症的胎兒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孕婦血漿內21號染色體的數目較正常為高。利用這個特點,他們為每個孕婦的血漿樣本進行一千萬次DNA片斷排序和辨認,計算21號染色體所佔的比例,並以超過正常平均值三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為分界線,從而把假陽性的機會率減至0.1%,同時維持靈敏度在99%以上的高水平。
這套無創產前診斷程序,已經由外國多個權威硏究隊伍進行臨床複檢,證實其準確性。在中文大學的授權下,這套程序已經在香港、美國丶德國丶荷蘭丶以色列等十多國家和地區展開臨床應用,日本和新加坡也會在短期內引進這套程序。這套土生土長、由香港學者在本地大學硏究出來的程序,也可應用於β-地中海貧血等與染色體有關的疾病,為相關的產前診斷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趙教授也很客氣地向政府致謝,因為他們的硏究經費主要是來自政府相關的基金。
盧教授另一位“徒弟”陳君賜教授正在把基因排序和辨識技術的應用,推展到其他醫學領域。他參與中文大學臨床腫瘤科系主任陳德章教授的一項鼻咽癌硏究,分析病人血漿內癌細胞基因,有助在初期發現癌細胞,以便盡早加以治療,分析所得的資料也有助選擇合適的療法,提高痊癒率。陳德章教授也為多間國際藥廠的新藥展開臨床試驗硏究。他指出香港的醫療水平較高,醫管局的醫療紀錄齊全,病人跟進工作也較為理想,香港也有國家認可的重點實驗室,對新藥取得內地註冊有幫助,所以香港成為新藥臨床試驗硏究中心有相當優勢。
我為幾位教授的硏究感到興奮。一方面,他們的工作可以造福無數的病人和家屬。盧煜明教授的技術可以在無創傷的情況下,精準地診斷一些與基因有關的病症,讓病人和醫生及早作出適當的跟進。陳德章教授的硏究令香港病人可以及早得到最先進的藥物治療。另一方面,他們的工作也可以為香港創造更多高技術要求的職位,甚至有產業化的潛力,有助推動香港的醫療產業多元化。
本地大學還有不少國際權威學者,在香港建立研究團隊,進行世界級的研究,同時為香港培育年青專家,逐步地建立香港的研究和開發能力。我認為香港已經一定潛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如果有更多願意承擔高風險的商業資金投入,可望成為香港未來經濟的新動力。
2012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