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不一樣的CV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我花了相當篇幅介紹政府優化人力的策略與方案。有勞工界的朋友之後向我表示,支持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提升人力結構,讓本地的勞動力,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一代有機會好好裝備,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

行政長官提出大力發展航運業,政府未來將會着力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會着力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推動航運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配合這個方向,我在預算案提出投放一億元成立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吸引青年人接受訓練,投身航運業,為航運業界累積具備活力的人才庫。

七、八十年代,香港海上運輸相當繁盛,「行船」是不少男士的熱門行業之一。由於當時輪船設備落後,船上的工作環境欠佳,危險性較高,即使待遇優越,亦難吸引年輕人入行。不過,今天遠洋輪船的設備已大大提升,工作環境遠勝從前,同樣地,船上不同崗位,亦有更高的技術要求,待遇固然亦有所提升。當然,船上工作環境可能是相對枯燥,不可能隨時跟家人朋友見面,亦沒有豐富的娛樂節目,但有機會到世界不同角落走走,看看旅遊景點以外的風土人情,對年輕人而言,我認為很有吸引力。

有人以為,投身海運等如「做一世」船長、水手,培訓前線海運人才對香港發展航運中心亦沒有很大幫助,這是對航運業整體結構的不理解。無論是船隻買賣、租貸,或者是涉及船務的訟裁或其他法律事務,都需要專門的海事知識,不少跨國律師行的海事法律師或訟裁員,本身就有很豐富的航海經驗。廣闊的海洋,不單只可以承載大輪小船,更蘊藏着豐富的人生機會。

無可否認,社會大眾對不同行業會有一些定見。「中環價值」在香港根深蒂固,年輕人和他們的家長自然較少思考核心商業區以外的發展機會,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如移風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過教育宣傳,慢慢讓大眾接受「行行出狀元」可以有十分開闊的定義。

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修建築,當然曾渴望能夠「學以致用」,當個建築師。大學暑假期間,我和同學都有做暑期工,但我們當年的選擇,不像今天的年輕人專選擇著名企業,為自己打造一份亮麗的履歷(CV),反而選一些較另類的工作,有人在波士頓的餐廳「企枱」(當時侍應的俗稱),有人在生物系的實驗室餵養大群猴子,亦有人到紐約開的士,我就去了地盤做建築工人。

我們有這些選擇,一方面因為收入可觀。建築工人的薪水是當時美國最低工資的五倍。另一方面,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都希望有一些不同的生活體驗。我還記得在地盤為樓盤做室內裝修,要將一塊塊3/4吋厚,4呎闊8呎長,約重70磅的石膏板由地面一層一層爬樓梯搬到樓上,「大隻佬」同事每次能搬兩塊,整天搬運都毋需休息,我出盡氣力卻只能一次搬動一塊,故每次他們工作完畢在天台一邊喝啤酒聽音樂,我都還未搬完!

畢業後,我曾經在波士頓一所老人中心打工,工作包括洗地、送飯、填申請表,還跟同事一起建造一間診所,名副其實「專業打雜」,後來機緣巧合轉到一間學校教書,更有機會參與課程發展工作,直至後來返港加入政府‥‥這張古怪的CV,與我後來作為政務官多姿多彩的工作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這些經歷,讓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我認為絕不差於大企業的工作經驗。

要向年輕人介紹有前景的新行業,宣傳功夫不可少。我留意到近年本地電視台拍攝過有關飛機師的電視劇,頗受觀眾歡迎,其實船員的生活亦可以很有戲劇性,海上有颱風、海盜,又有鯨魚、海豚作伴,還有世界上不同的碼頭作為場景,若有製作人找木村拓哉或劉德華演一個英氣船員,相信會頗受歡迎,或許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也不一定。

2013年3月10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