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錢不是萬能

社會對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有不少討論。我感謝這些意見,並希望在預備下一份財政預算案前,作一些回應,引發更多討論。

在剛過去的星期五,社會福利署向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和傷殘津貼的受助人,發放多一個月的津貼,有一百一十萬人受惠。稍後,我們將代繳八、九月的公屋租金,屆時我在今年預算案公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將會全部落實。

過去半年,社會對財政預算案有不少討論,尤其是這些紓困措施。有商界朋友擔心香港走向福利主義,認為應該多投資於醫療、教育和基建;有社福界朋友認為我們扶貧力度不足,應該提高經常性的民生福利開支;有學術界朋友認為短期紓困措施沒有長期效益,建議成立財政穩定基金,解決結構性問題;有政界朋友則批評財政預算案沒有解決社會長遠的問題,一些人甚至不惜以「拉布」方式進行威脅。

特區成立16年來以來,政府收入整體上大致與經濟增長同步。(1997-98=100)

傳媒形容這是理財哲學的分歧,我卻認為這只是認知層面的分別。我相信大家都同意「應使則使」的原則,有錢也不應亂花,而是要用得其所。大家的分歧,只是甚麼是「應使」?那些是「不應使」?

這些紓困措施的目的,並不是要產生長遠的經濟效益,而是要減低外圍經濟疲弱對香港的即時影響。金融風暴和歐債危機至今,歐美市場仍未復元,香港的對外貿易大受影響。我們必須確保內部消費有足夠的增長,才可以維持經濟動力、避免失業率上升。我們推出的紓困措施組合,是經過仔細考量,有助刺激經濟。大多數的中產和基層家庭在全年不同時間,會有一些額外的現金,可以提升整體巿民的消費意慾。

在擔任財政司司長的六年間,我一直採用「應使則使」的原則。基建及各方面的經常性開支都有不少增幅。

提出批評的朋友可能是因為見到政府近幾年都有財政盈餘,而且又推出紓困措施,以為我們忽略了投資社會基建和加強經常性社會服務。這是出於誤解。事實上,過去數年,相關政策局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的財政承擔也大幅增加。

從圖三可見,我們在基建方面的支出,由2007-08年的205億元,增加至今年的701億元,增幅超過兩倍,而未來數年,基建支出也會維持在這個水平。基本工程項目至今累積承擔總額已超過三千億元,即是要完成這些已獲財委會批核的項目,未來需要支付三千多億元。隨著未來政策局推出新項目,這個數字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

過去數年,我們推動多個大型鐵路、公路項目及數個大型「做地」項目,提升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同時,政府也興建、重建、擴建十多間醫院。未計這些項目,醫管局現時提供約二萬七千張醫院病床,連同私家醫院和護理院的病床,香港每一千人口約有五張病床,比美國、英國、新加坡每一千人約有三張病床為多。

此外,我們也大力投資大學設施,現時正在推展二十多個校園擴建、教學大樓、學生宿舍等項目。隨著我們落實大學學制三改四,政府資助的各級本科生總數,將由2011-12學年的51000人,大幅增加至2014-15的71000 人。對大學經常費用的資助,也將由2011-12學年的120億元,增加至2014-15學年的150億元。這個數字還未計算每年數以十億元計的硏究資助款項。

社會福利是增長最快的開支範疇。過去數年,政府推出長者生活津貼、長者乘車優惠、長者及殘疾人士交通優惠、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一系列津貼,幫助有需要的社會人士。我們也增加了不少各類院舍的名額,加強其他相關服務,並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加大扶貧工作的力度和彈性。社福界的朋友希望我們做多一點、做快一點;商界的朋友擔心我們走得太遠,變成福利主義。我認為兩者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必須要從中尋求合適的平衡。

總體而言,在經常性開支方面,在我擔任財政司司長的六年間,我們每年的支出由2007-08年度的1994億元,增至2013-14年度的2913億元,六年間增加了918億元,其中在教育方面增加了162億元,社會福利增加了217億元,醫療方面增加了171億元。非經常性開支的増幅更大。同期,政府每年的收入,在六年間只是增加了766億。

當然,公共服務開支得到增加,不是因為我慷慨。當各政策局和部門因應社會需要,提出可以惠民的具體政策,想通健全的執行細節,並得到社會支持,我在財政上配合這些成熟的政策,是應有之義。在我記憶所及,過去六年,我從沒有拒絕為成熟的政策撥款。我只是要求部門盡量提高成本效益,並利用最可持續的方法,為這些政策提供財政資源。

有些朋友認定政府施政是「無錢萬萬不能」。當他們的一些訴求未得到政府回應,便直覺地以為我不願意提供資源。實情是「錢不是萬能」,錢不能代替具體方案、執行細節。錢不能完全解決土地、人手及其他方面的樽頸。當然,錢也不能即時凝聚社會共識,更不能令到一些模糊不清,不合理或沒有效益的訴求,變得清晰、合理和有效益。

另一些朋友認為我們坐擁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應該加以善用,投資未來。我對此沒有異議,關鍵是如何善用。我很願意投資於有助提升香港競爭力及可以惠及香港市民的軟件和硬件,希望大家可以多作討論,提供具體建議。同時,我也希望大家放心,這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沒有被「投閒置散」,而是每年產生三百至四百億元的回報,支持政府各方面的開支。例如,去年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約三百八十億元,相當於政府去年總開支的一成。

跟商業機構的CFO相似,作為財政司司長,我在公共財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目標,是為社會所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投資提供可持續的資源,並敦促政策局和執行部門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落實這些服務和投資。如果每年該提供的服務提供了、該作的投資作了,我會毫不介意甚至熱切期待在年底時再一次「估錯數」,錄得較年初預期為多的盈餘,甚至轉虧為盈。

我也不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的財政決定,會成為我們子女及他們下一代的負擔。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很可能要面對比現時更困難的環境。所以,我會繼續審慎地守護大家財富,把一個穩健的庫房留給下一代,讓他們和我們這一代一樣,有充裕的財政能力,提供惠民的服務、作長遠的投資、在經濟不景時採取適當的刺激措施。

2013年7月28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