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怪獸都市」?
上星期,有傳媒報導香港部份幼稚園的課程過份艱深,高班學童的功課連多位精於數學和英文的立法會議員,也未能夠即時答對。也有十個月大的嬰兒還未懂得步行,便在沒有父母、親人陪同下,獨自參加play group。
近年,越來越多家長不想子女「輸在起跑綫」上,給自己和子女很大的壓力。我不認為他們是「怪獸家長」。父母愛護子女,希望為他們作最好的預備,這是人之常情。我也相信要取得好成績,自身的努力和外在的機會都是不可以缺少的。父母為子女爭取機會,要求子女加倍努力,也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人生是一場賽跑,我相信這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爭勝的關鍵,不在於在起跑線上爭先,畢竟路途遙遠,沒有多少人可以「由頭帶到尾」。所以,馬拉松講求的是永不放棄的毅力和知己知彼的智慧。出色的馬拉松選手會按自己和對手的體能特質,調節步伐,控制節奏,享受跑步的過程,在合適的時間才發力加速,爭取最佳的名次。
|
圖一:世界競爭力排行榜 (香港排名:1997-2013)
|
香港社會也有一些類似的怪現象。我記得去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表競爭力排名,香港由2012年的全球第一,下降兩位至第三。社會上便湧現大量評論,擔心香港競爭力大不如前,提出不同的意見,莫衷一是。如果有家長因為子女考試名次由第一變第三,便大發雷霆或者憂心忡忡,我相信大家都會形容他們是「怪獸家長」!
IMD的報告涵蓋六十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包括很多先進的已發展國家和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排名在前五名、甚至前十名,其實都是有相當競爭力。第一和第三的分別,實在不應過份解讀。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只看一、兩年的上落,而是要留心一段時間內會否有下降的趨勢。從圖一可見,回歸以來,香港的排名有升有降,最差是2002年的十三位,但最近九年,香港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的工作人口由2000年到2012年,增加了四十五萬三千人,當中超過九成(四十二萬多人)屬於較高技術的經理、行政人員、專業人士、準專業人士等,基層勞工則只增加了三萬多人。同期,較高技術職位佔整體勞動人口的比例,也從約30%增加到約38%,相信仍有不少空間可以進一步提高。
|
圖二:勞工生產力
|
勞工生產力(Labour Productivity)也是另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指標。粗略來說,一個地方的經濟增長可以分拆為兩個組成部份:工作人口數目的增長和勞工生產力的增長。香港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間,工作人口的增長不算很多,年均約1.3%。經濟增長主要來自年均達3.2%的生產力提升。這個數字遠高於歐、美、日的先進經濟體,也比台灣、南韓和新加坡為高(見圖二)。我相信香港生產力的提高有幾方面的原因,包括從事較高增值工作的比例增加、更多採用科技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時數上升。
從這些宏觀數據看來,我們大致可以相信香港現時的競爭力仍然不錯,實在毋須妄自菲薄,較高技術職位的數目有健康的增長,經濟整體也穩定地向高增值方向發展。當然,這不是說我們的經濟沒有隱憂。例如,人口老化減少勞動人口的數目,我們能否單靠勞工生產力的提升來維持現時的經濟增長水平呢?我們不可能無止境地增加工作時間,只能夠透過增加使用科技、從事更高增值行業,以提高生產力。另一方面,我們的土地資源也非常緊張,令到近年樓價、租金高企,影響我們的競爭力。
我希望社會上更多有識之士,可以客觀地分析我們的優勢和限制,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出謀獻計。
201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