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香港經濟發展的限制和優勢
有些較悲觀的朋友擔心香港經濟增長較以往緩慢,產業單一,缺乏新動力,競爭力下降,經濟會停滯不前。也有較樂觀的朋友認為,即使在過去數年環球經濟不景,香港仍有不錯的增長,反映現時香港的良好經濟發展,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客觀分析香港經濟的優勢和限制,才能對症下藥,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圖一顯示不同經濟體的發展水平(以人均GDP代表)及2003-12年平均增長的關係。隨着經濟發展日漸成熟,經濟增長逐漸減慢是正常的趨勢。例如內地改革開放初年,經濟以雙位數速度增長,隨着經濟規模擴大,近年內地增長已降至個位數。同樣地,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的增長,也普遍較發展中地區為低。
香港過去十年的經濟表現算是不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若的英國、新西蘭等已發展國家比較,香港的增長明顯較快,大致在4%的水平;與巴西、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比較,我們的發展水平較高,但增長速度相若。在亞洲四小龍中,我們過去十年的發展也不比南韓和台灣遜色,香港在較高的發展水平上,仍有相若的增長速度。四小龍中,最為突出的是新加坡,在較高的發展水平上,有高速增長(約6%),值得我們留意。新加坡在過去十年大量輸入高中低層次的人才,現時有超過一百二十萬外來勞工,佔工作人口超過三分之一。另外新加坡也大量填海造地,過去十年土地增加了差不多30平方公里。
新加坡這種增長模式,相信香港市民不一定會接受,我們當然不能把這些政策原封不動地照搬來香港。但是,相信大家也會留意到香港正面對缺人缺地的困難。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商住樓價租金上升,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餐廳人手不足,食物遲遲未到的情況,屢見不鮮。近月使用機場的旅客,可能覺得等待行李的時間比以前長,因為搬運行李的地勤人員不足。建築、護理、零售等多個行業皆有不同程度的人手短缺。
勞動力和土地是兩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這兩方面的供應不穩定,將會窒礙我們的經濟發展。做好土地、人力的供應,政府責無旁貸,但市民的支持和諒解同樣重要,否則政府提出的各項造地計劃和增加勞動力的政策,都會難以落實。我希望社會可以取得共識,作出適當的取捨和平衡。
相對而言,我對香港產業優勢有相當信心。同樣的四大支柱,今天的內涵和十年前,已經有了不少轉變,變得更高增值、更多元化。以金融業為例,十年前大家可能只記得香港股市興旺,今天我們的人民幣、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迅速,而且還有不少擴展空間。股市也沒有式微,近年一直是全球新股上市集資的主要市場。物流業界也明白香港不能與鄰近競爭對手「鬥平」,近年逐步由重量轉為重質,利用香港高效率的對外交通網絡,把香港發展成亞太區的急件處理中心、高價貨的區域分銷中心,還不斷開發新的增值服務。
四大支柱以外,其他產業也穩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有一定規模,在區內也有一定優勢,隨着西九文化區落成,相信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注意到最近多了風險基金和天使基金進駐香港,初創企業也愈來愈活躍,加上大學科研成果轉移增加,我希望未來創新和科技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的另一股新動力。我們須要耐心培育這些產業,給予機會和空間,容許它們在國際競爭中成長。
不過,我不認為我們過去良好的經濟表現是結構性的。其實,經濟表現總是周期性的,而且不同的產業可以有不同的週期。從圖二可見,正因為四大支柱的周期不一樣,當一、兩支柱表現較差時,另外的支柱可以協助支撐香港經濟,減少就業市場受到的影響。所以,政府重視這四大支柱有其原因,實在不應被視為只懂「食老本」。
2014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