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大件事」

星期四上午九時,一如過往六年,我準時出席預算案二讀的第二天辯論。九時四十分,同事告訴我特首從博鰲來電,有急事與我商討。我知道「驚喜」真的來了,即時離開議事廳給特首回電。十五分鐘之內,金融服務科的相關同事已經齊集在立法會大樓的112室,收看李克強總理發言的直播。十時三十二分,總理宣佈中央將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十時四十分,港交所停牌。我重溫和微調預先準備好的講稿後,在十一時十分會見傳媒,清楚告訴市場「滬港通」的進展,避免猜測。

我發言完畢後,現場記者沒有太多提問,也沒有太大反應。後來,同事告訴我,當我進入議事廳後,記者朋友的電話鈴聲此起彼落,原來身在辦公室的編輯知道這是「大件事」,紛紛要求在立法會的記者找機會再提問。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日實在不應該「質疑」記者「對這事沒有興趣」。「滬港通」涉及複雜和技術性的課題,而且事前沒有半點風聲,除非是資深的財經記者,否則要記者即時提問,實在強人所難。

「滬港通」容許兩個不同市場的投資者,直接跨境參與對方市場的交易,是非常創新的合作模式,國際上沒有先例。內地和香港金融主管部門,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滬港通」由概念、設計、到現在的具體計劃,並得到中央政府批准,是雙方經過多年磋商和研究的成果。香港團隊,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負責統籌協調,金管局、證監會和港交所皆有積極參與,大家在宏觀政策、風險管理、監管執法、執行細則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並和內地對口部門詳細討論,反覆分析利弊,完善計劃。

在整個「滬港通」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有三個重要原則:互惠互利、風險可控、完善監管。

互惠互利是任何合作的基礎,如果只是一方得到好處,合作不可能長久。「滬港通」對香港和內地的好處,我在星期四已經講過,這幾天媒體上也有不少討論,我不再重複。要做到互惠互利,雙方皆必須有獨特的優勢,才能互相補足。所以我們必須小心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才能在兩地合作中有所建樹,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也為香港的經濟注入動力。

風險管理是金融穩定的基石。國家正在深化經濟改革,固然需要穩定的金融環境;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穩定更是我們的「搵食本錢」。因此,我們按循序漸進和風險可控的原則,在「滬港通」機制加入一些限制,包括合資格股票、投資者資格及額度。我們會不時檢討機制,以及於適當時候考慮是否及如何調整。值得注意的是,總額度及每日額度的管理均採用淨額概念,即買入數額扣除賣出數額,不是指成交量。

完善監管是保障投資者利益的關鍵。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才能建立市場對「滬港通」的信心,否則我們這幾年的努力將會徒勞無功。兩地監管機構將改善目前的雙邊監管合作安排,加強多方面的執法合作,包括完善違法違規線索發現的通報共用機制;有效調查合作以打擊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等跨境違法規行為。我相信通過「滬港通」的合作,兩地市場的監管和執法水平皆會得到提升。

「滬港通」是兩地金融合作的「大件事」,不過對市民來說,「更大件事」的相信是樓市的情況。這幾天我們收到一些市民的意見,認為現時樓市供求仍然失衡,希望我們不要採納IMF的「減辣」建議。我最近才與幾位IMF官員見面,他們並沒有向我提出這樣的建議。其實,IMF主要是建議我們要留意外圍經濟環境變化,在適當時間作適當調整,並沒有説現時是適當時間。我在星期三回答傳媒提問時,也清楚指出現時不是「減辣」的時機,況且相關的法例草案仍未全部通過,「減辣」機制仍未就緒。

2014年4月1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