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星洲之行
上星期三至五,我到新加坡訪問兩天,拜訪了總理李顯龍、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尚達曼、淡馬錫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何晶等多位高層官員,我非常感謝他們高規格的接待。
很多人只看到香港和新加坡間競爭的一面,未必留意到兩地皆是對方的主要貿易夥伴,商易合作範圍廣泛;兩地民眾交流非常頻繁,每天有50多班航機穿梭港新兩個城市。其實兩地也面對不少共同問題,不時互相參考對方的政策。例如:在應對樓市泡沫風險方面,我們推出特别印花稅後,新加坡也引入同樣的稅項;我們推出買家印花稅前,也有借鏡新加坡類似的措施。兩地的金管局也推出多輪相似的逆周期措施,防止樓市信貸過度膨脹。
另一個兩地同樣面對的問題,是人口老化帶來的公共財政壓力。和我們一樣,新加坡現時的財政非常穩健,但整體人口也有老化的趨勢。新加坡政府也居安思危,意識到未來經濟難以持續高速增長,人口老化、醫療開支上升難以逆轉,對長遠財政收支造成沉重的影響。新加坡政府已經開始為此作出綢繆,副總理尚達曼更在今年國會辯論財政預算時,引述我指香港可能在七至十年間出現結構性財赤,指出兩地皆面對同樣的挑戰,須要考慮如何增加收入,以應付社會服務和基礎建設開支的增長。
我在過去幾個月,一直提醒大家,如果政府的開支增長,持續地高於收入增長,必然會出現結構性財赤,這是簡單不過的數學常識。過去幾年高速的開支增長,不可能長期維持,必須減速,否則開支最終會持續超過收入,出現結構性財赤。這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近日致函各政策局和部門的背景和考慮。我要強調,政府並不是要「閂水喉」或減開支,政府整體的開支仍然會繼續增加,只是增加得慢一點。我們要求部門節省1%的開支,是希望鼓勵部門檢視手上工作的優次,看看那些工作已經不合時宜,可以取消,那些可以進行整合,提升效率。節省下來的資源,將由中央重新分配,推動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新政策和新服務。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今年的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加上過去兩年推出的新服務的全年開支,將全面反映在2015-16及以後財政年度的開支預算,未來一段時間可供各部門申請的「新錢」十分有限,所以我們暫停接受部門增加經常開支的申請,把有限的「新錢」用以推動整個政府最重要的優先項目,即會納入來年《施政報告》的新項目。政策局和部門仍然須要提交《施政報告》項目的建議,供行政長官考慮,所以不存在「由下而上」變成「由上而下」的情況。將納入《施政報告》的新項目如需要「新錢」,我們會邀請相關政策局提交申請和詳細理據,才決定是否批出「新錢」。
這次新加坡之行的另一項工作,是推動香港和東盟十國的經貿合作,爭取東盟商界支持《香港−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我們和東盟代表在上月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工作,標誌着香港加強與東盟十國經濟夥伴關係的重要里程碑。
東盟總人口超過六億,擁有豐厚天然和人力資源。東盟整體是香港的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7,500億港元。東盟亦是香港第四大服務貿易夥伴,雙邊服務貿易額達1,100億港元。香港不少製造業商家已經在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開設廠房,最近更銳意在緬甸尋求發展。另一方面,隨着東盟國家經濟蓬勃發展,其不斷擴大的中產人口成為重要的消費市場,為香港企業提供大量商機。同時,不少東盟國家企業亦在港投資,雙方一直保持互惠互利的關係。
我認為《香港-東盟自貿協定》會進一步促進兩地的雙向貿易及投資,帶動相關服務,如金融、貿易、物流、航運服務以及各種專業服務的需求。此外,部份東盟國家需要大量的資金發展經濟、提升產業及興建基礎設施,香港作為區域融資平台,可為這些國家提供融資及顧問服務,帶動區內的投資流動。東盟國家的投資者及企業,亦可利用香港與內地的CEPA的優惠開放措施,與香港公司合作,打入內地市場。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香港年輕一代除了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適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能力將越來越重要。香港駐新加坡經貿辦事處發起香港大學生東盟實習計劃,為香港大學生提供在東盟實習的機會,希望可擴闊香港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對東盟不同國家的認識。我很高興可以在新加坡主持這個實習計劃的啟動儀式,並和部份參加同學交流。他們都認為從在東盟實習中,得到不少寶貴的經驗,也擴闊了未來個人發展的空間。來年有興趣參加的同學,可以留意香港駐新加坡經貿辦事處的網站(http://www.hketosin.gov.hk/internship/index.shtml)和各院校的公告。
2014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