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SEE Mark

上星期四,我參與第一屆社企認證標誌(SEE Mark)的頒授典禮。SEE Mark 是社企的「Q嘜」,大家見到帶紅色眼鏡的企鵝標誌,便知道那是一間經過認證的「真社企」,質素有保證,可以放心光顧。

近年,社企在國際間迅速發展,為「企業」賦予嶄新的意義。許多本身非常成功的企業和個人,都主動支持社企,積極建立和投資社企。社企除了須要在營商方面追求卓越之外,亦講求社會創新和創造社會效益。所以管理社企,較管理一般只追求盈利的企業,更有挑戰性,也更有滿足感。越來越多成功的企業家、管理精英自我挑戰,追求更大的滿足感,放下高薪厚職,轉戰社企,實在不難理解。

國際學術界近年對資本主義也有些反思。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 去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認為資本回報率持續高於經濟增長,會令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這本書迅速引起全球跨學科、跨界別的熱烈討論。曾鈺成主席和梁國雄議員也曾在中文大學的一個講座上,交流讀這本書的心得。台上兩位嘉賓和主持蔡子強的妙語連珠,加上台下同學精采的提問,令講座學術性和娛樂性兼備。

哈佛商學院幾位學者更早於2006年,開始關注資本主義面對的挑戰,認為這是哈佛商學院進入第二個一百年須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他們指出收入和財富過度集中、天然資源耗盡等問題,正在威脅資本主義,可能瓦解相關制度。他們認為商界領袖有能力改變這個情況,有能力為企業賺取盈利的同時,也為解決社會問題作出貢獻。這須要改變企業的營商手法和衡量成功的準則,令企業同時顧及股東和持份者的利益,爭取社會對企業的認受性。

和首批獲認證的社企代表大合照

社企的理念正正與這幾位哈佛學者的想法同出一轍。社企的興起可以彌補傳統企業單單追求盈利的不足。當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成功社企,他們的成功模式將會成為典範,吸引更多傳統企業朝社企方向轉型,使企業漸漸成為重要的經濟力量。

我們要明白社企不是慈善機構,而是一門生意。與一般企業一樣,社企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同樣須要按商業原則運作,同樣要有完整的商業計劃和市場策略,同樣講求優質的產品、清晰的定位,同樣要控制成本、維持利潤。香港是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有大量的商界精英和專業人士,同時也擁有成熟的社會服務網絡,具備推動社企發展的各項優勢。

政府自2006年開始,推動社企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社企數目由2008年開始有統計時的260間,增加至現時450多間,服務和產品也越趨多元化。這些社企的股東只會分攤不多於百分之三十五的盈利,有些甚至完全非牟利。幾年來,公眾對社企的認知亦有所提高。根據中文大學和社會服務聯會最近進行的調查,近八成受訪市民知悉社企,約七成表示在未來會選購社企的服務或產品。我更欣悉約六成受訪社企能夠達至收支平衡、甚至有盈利,八成參與「伙伴倡自強」計劃的社企在政府資助之期後,能夠自立持續營運。

社企認證系統是香港社企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一步。社企認證系統的評核範圍既包括商業策略、財務、人力資源等企業管理能力,也包括社會創效、良心消費等社企特點。認證系統因應社企不同的發展階段和規模,設有不同級別。認證制度可以協助社企提升營運和管理的能力、提高透明度,增加公眾、客戶和潛在投資者對個別社企的認識和支持。

我期望香港社企持續蓬勃發展,為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帶動社會創新,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提供另類的工作選擇,為香港經濟和競爭力增添新元素,也為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帶來助力。

2014年11月30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