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財政司司長網誌
創新時代
上周四,關係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五中全會終於在北京閉幕,中央就「十三五」規劃發表了新聞公布。執筆之時,完整的「十三五」規劃文本仍有待發布,但憑着接近六千字的公布,我們也能基本掌握「十三五」規劃的框架。
整份文件中,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投資者隨即追捧所謂「二胎概念股」。在「兩孩政策」之外,公布中最重要的信息,正如不少評論指出,應該就是「創新」。
有傳媒非常細心,點算了「創新」一詞在整份公告中總共出現了59次。事實上,文件提出的五個發展理念之中(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創新」排在首位,牽涉的範圍亦非常廣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若從當前中國的形勢理解,選擇創新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點,並不是空泛的政治口號,相反,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在網上讀到一篇內地學者的評論文章,提出「十三五」這五年間,國家的發展有機會遭遇瓶頸,有需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觀點頗有啟發性。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經過高速經濟增長,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後出現停滯,基於勞動成本上漲和產業未能升級轉型等因素,令原有的增長模式失效,在貿易出口方面再難與人工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競爭,同時亦未能攀上先進經濟體的高技術水平,令經濟發展長久卡在中等收入層次,部份南美洲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就曾出現類似情況。
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多管齊下: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提高生產力;開拓市場,優化貿易;增加在基建、教育、科研的投資,鼓勵創意創新,提高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每一個環節都與政府的宏觀政策有直接關係。文章提出,對中國來說,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要將目前經濟增長依賴廉價發展要素的密集投入(例如勞動力、土地、資本、資源),轉化為提升發展要素的效率,朝高增值、高端技術發展,達至「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創造新供給」和「釋放新需求」(所謂「新供給」和「新需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智能電話,它的出現帶動一連串的「新供給」,釋放出龐大的「新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容易理解創新對當前中國的重要性。
其實,除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當前面對的轉變和挑戰不單只多,而且非常複雜 ,例如人口高齡化將進入「深水區」、產業轉型令勞動力出現新需求、環球市場需求放緩,拖慢外貿增長,以至貧窮、糧食、教育、環保、衛生、市場制度、社會保障、政府管治、外交關係、地緣政治等等,凡此種種,我們都可以從「十三五」規劃的內容,理解國家的相關對策,和未來五年的施政重點。我鼓勵大家,特別是商界朋友深入了解它們,嘗試從中領略國家下一輪的發展方向,從中尋找商機。
相信大家還記得,中央在「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以獨立篇章交代香港和澳門特區發展。今次的公布亦提及港澳在國家發展的定位,要「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回顧多年來香港和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互動,香港一直憑着我們與世界接軌的優良市場制度,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例,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就充份扮演了防火牆和試驗田的角色。我期望香港在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中,能夠繼續利用我們「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透過與內地的優勢互補,持續創造互惠共贏。
中央為「十三五」規劃定下在2020年前,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有學者已經推算,要成功達標,國家在2016至2020年間,平均要實現實際經濟增長6.5%。在環球經濟低迷,下行壓力持續的大環境下,要成功達標殊非容易,不過,我相信國家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魄力去推動整個規劃,實現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201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