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隨筆
稅務政策 創新創富
|
執筆之際我正隨團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並參觀了港珠澳大橋珠海段的工程 |
香港自開埠以來,奉行簡單、低稅制,並按收入的地域來源徵稅(即源自海外的收入,即使進到香港公司的賬內,也不須繳納香港的利得稅)。香港的稅收以直接稅收為主,間接稅很少(只就汽車、煙草、部份酒類、燃油和少數其他項目抽稅)。目前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採納、有廣泛納稅人基礎的稅收,例如商品服務稅,香港都沒有實施。按地域來源徵稅的原則,同樣適用在以個人為納稅主體的薪俸稅上,而且沒有資本增值稅、股息稅...等。加上資金、人才和資訊在香港自由流動,和我們只簽訂了為數不多的雙邊或多邊稅務協議,因此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士,香港是一個創富和累積財富的上佳地方。香港現時的稅制設計,有其歷史原因,幫助香港繁榮興盛了幾十載,也造就了不少本地企業的快速壯大。
過去幾年,香港的稅制優勢正逐步起了變化,國際上的壓力亦愈來愈大。
首先,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的大力推動下,世界各國均須加強稅制的透明度、符合一套由它們訂立的準則、並同時提升和其他國家/地區交換納稅人資料的機制,否則會被列入黑名單,受到制裁。這些要求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跨國企業利用不同國家/地區的稅制轉移利潤,導致其本國的稅基受到侵蝕,亦是要打擊漏稅、逃稅,利用不同國家/地區的稅制差異減少納稅、洗黑錢和切斷恐怖活動的經費來源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必須跟從這些國際趨勢。政府現正密鑼緊鼓的做好應對工作,我希望立法會、商界和金融機構支持和配合我們。展望未來,國際上的標準和要求將會愈來愈多,我們除了必須做好準備外,還應主動前瞻,思考如何保持我們的優勢。
第二,不少地區和國家,都以稅務和其他優惠針對性地吸引投資者,以推動一些心儀產業的發展。單憑簡單低稅制,不管任何行業、不管企業規模大小、都一視同仁,自由競爭的理念和制度,漸見不足。政府近年雖已提出一些稅務措施,例如吸引更多基金來港註冊、更多企業到港成立財資中心,以至飛機租賃和融資服務公司來港發展等。但國際要求不斷轉變,有關措施是否經得起考驗,不會被視為「傷害性稅務措施」?引入稅務優惠措施的步伐是否可以再加大加快,尤其在創新、科技應用和新產業的發展方面,由於種種原因香港起步慢了,在急起直追的今天,稅務政策方面可以如何給力?
上星期,政府成立了我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建議設立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由我擔任主席,以較高層次及跨局的方式,統籌香港的「創科」發展,以及再工業化的進程。委員會成員來自創科界、學術界、投資界和工業界,並將於下月舉行首次會議。稅務政策組亦會就相關議題,提供技術支援。
早前,我跟同事和來自會計界和工商界的朋友分別見面,進行「腦震盪」。我衷心感謝出席的各位專家就稅務政策組的工作提出的寶貴意見,大家均認同稅務政策組的三個工作目標:就是確保香港的稅制與國際接軌丶善用稅務政策促進香港的經濟和產業發展,以及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其中首兩項更是稅務工作組現階段的重點工作。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已展開稅務政策組的工作。我期望日後和各界持份者會有更多互動交流。我相信憑藉政府的決心、商界的創意、社會的支持,我們絶對有能力優化香港的稅制,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