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 (上篇)

今年2018年是國家推行改革開放的四十週年。驀然回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四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段發展史在中國,以至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新年伊始,值得趁此機會,回顧一下國家所走過的這段不平凡的改革開放道路,如何寫下輝煌的一頁,取得驕人的經濟成就,而香港又如何從中助力,並乘勢轉型,從中得益;尤其重要的是要借鑑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作出部署。

單從以下經濟數字,我們就可略窺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四十年間,是多麼驚人:

一)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爆炸性的高速增長,到2017年已經超過80萬億人民幣(約12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15%),過去39年來,每年平均增長約9.5%,過去五年內地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一直超逾30%,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推動器;

二)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出口貿易總額猛增178倍,今年世界貿易復蘇強勁,內地很大機會再次躍升為世界最大貿易經濟體;

三)城鎮化比率拾級而上(由18%上升至57%),人民生活水平明顯得到提高。人均生產總值從1978年只有約200美元上升至現時超過8,000美元;農村貧困率亦由改革開放初期的97.5%,銳減至最近的4.5%;

四)外匯儲備達3.1萬億美元。

可以說,跟四十年前相比,今天內地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經濟及金融政策有甚麼變化,對全球股市、債市以至商品市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香港在過去四十年,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改革開放出力,並從中得益,也乘勢轉型,由七、八十年代的製造業中心,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由約3,900美元,顯著增加到約44,000美元,增長超過10倍。簡單概述,內地和香港在這四十年的發展可大致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一)1978年,內地由農村改革開始,到啟動國企改革,帶動經濟工業化;四個經濟特區的成立,把資金、管理經驗引進來,是內地對外開放的重要里程碑;而自1984年起相繼開放有地理優勢的沿海城市,並進以推展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開放區。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成功吸引大量外資到內地,大大推動了內地的經濟轉型和增長。

在改革開放初期,首批的外資便是香港企業。當時香港的企業家窺準時機,第一時間帶著資金、技術和國際聯繫到來,並把製造業北移,從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開始,到東莞、廣州等地區邁進。華南地區的生產規模快速擴大,並迅速擴展至全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者,是把外資引進內地的橋頭堡。

二)九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市場設施建設加強鞏固,吸引更多港商投資內地,亦加速了香港製造業的式微。1990至2000年這十年間,香港製造業的比重由近六分之一跌至只有百分之五。香港製造業人口亦從七、八十年代高峰期的大約每兩名打工仔就有一名是製造業工人,而持續大幅下降。但內地製造業起飛,生產規模快速擴大,也同時為香港不同服務業帶來龐大需求。乘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香港順勢轉型至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貿易、物流、金融、專業服務在整個九十年代都大幅增長。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 (佔GDP 達92%)已是人所共知。

三)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內地經濟和全球經濟進一步接軌另一個的重要里程碑。那個時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大趨勢,內地也從改革開放早期的「引進來」,慢慢走向世界,並制訂出「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直接海外投資,進行IPO上市融資,「做大做強」,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建立「中國品牌」。這段期間香港的角色不但沒有因全球化引發的「去中間化」而被淡化,還實現了另一次轉型。

事實上,香港這個階段的轉型,正正突顯了我們如何以自身獨特之所長,協助國家進行在金融上與國際逐步接軌的大策略。由於篇幅所限,容我留待下周再跟大家詳談。

2018年1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