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 (下篇)

上星期的網誌我回顧了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這段不平凡的歷程中,香港早年是如何參與及貢獻其中,並且把握契機,乘勢轉型,帶動經濟再創高峰。這次我跟大家談談由二十一世紀開始,國家在金融範疇改革開放方面、與香港息息相關的重要發展策略。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後,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國家在金融範疇上與國際逐步接軌,最初時主力把外資「引進來」。國家在「十五」期間、即2001年至2005年訂下「走出去」策略,香港順理成章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平台。

自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起,2006年工商銀行成為首家在滬港兩地同步上市的企業,至今在港上市的企業中,超過五成是內地企業,它們佔港股市值逾六成,並佔總成交額的逾七成,足見香港成為了內地和國際交匯投融資的主要平台。另外,在2007至2016年間,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飆升超過15倍,內地每100元的對外投資,就有近60元是投放或經香港處理。

在這期間,內地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融改革又踏出了關鍵一步。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成為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在二零零四年開始以先行優勢開拓人民幣業務。由簡單的存款服務,逐漸擴展到貿易結算、財富管理和投資等各個範疇,造就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國家自「十二五」規劃開始,也明確把香港定位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在過去十年,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持續深化及擴大,2014年啟動的股市「滬港通」,2015年的基金互認安排,2016年的「深港通」以致去年開啟的「債券通」北向交易。這些進展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亦透過「制度創新」推進內地金融業雙向開放。

國家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環球的經濟分析師焦點之一,是內地的政策動向,包括去年十一月份舉行的中共十九大會議,所勾劃的國家進入新時代的經濟思想。習近平主席指出,內地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型至更著重「高質量」發展,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長期發展。

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如何以自身優勢,配合國家的需要,為未來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我相信三大方向將包括「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及科技創新對經濟的驅動。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人口超過四十四億,佔全球約三分之二,但僅佔全球經濟體量的約三分之一。相關倡議將透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及民心相通這「五通」方向推進,香港將可在其中的基建融資、資金融通、貿易,以及在高端專業服務業等方面發揮優勢。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香港的機遇將更為直接和短中期可見。港商在珠三角地區發展數十年,對這地區並不陌生,值得留意的是,未來這區域將透過更策略性的協調,互補不足,疊加實力,朝著灣區經濟的模式推進。

在大灣區的十一個城市中,香港是發展最成熟及最國際化的都會。隨著跨境基建以及連接大灣區各地的大型基建設施陸續完工,區內交通連接將更為便捷,未來希望透過更多政策創新與突破,便利港人在內地營商、創業、就業、求學及生活。

政府正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加強兩地創科合作,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多所大學科研力量優秀,具國際級的人才和經驗;而深圳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兩者優勢互補。

可以預期,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特區政府鎖定了四大範疇推動本港的創科發展,包括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金融科技,具體政策措施將會陸續推出。

內地的經濟規模已增加到超過八十萬億人民幣,去年經濟增長6.9%,是七年以來首次提速增長,反映中高速發展的勢頭穩步繼續。

香港跟內地的經濟總量比例,由九十年代初期約20%下滑至近年不足3%,或許有人認為這代表了香港對內地經濟的影響力下滑。但從另一角度看,香港這個七百多萬人的小型經濟體,在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國中比例有所下降是很自然的事。這其實也是側面反映出國家日益富強,經濟穩步發展。我深信,像過去一樣保持「靈活走位」,一定可以因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勢,把握新機遇,在國家繼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仍然能夠扮演獨特角色,發揮所長,繼續繁榮精彩。

2018年1月2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