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隨筆
推動創新
上周我應香港貿易發展局的邀請去了杭州,出席「創新升級.香港論壇」研討會,並順道參觀當地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了解它們如何利用互聯網科技和人工智能,幫助民眾解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大小需要,提升人們生活質素。它們的崛起,顛覆了零售、商貿、物流、金融以至醫療等方面的商業模式及服務提供方式,同時匯聚了一大批創科公司和人才,亦帶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浙江省去年生產總值超過五萬一千億元人民幣,位列全國第四,當中第三產業佔比超過一半,按年上升8.8%。
這些企業在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面固然非常領先,但它們的創新並不在於科技前沿上的突破,而是在於其商業模式和服務提供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們的創辦人和一群群年青團隊所提出的願景,以及對社會的最新趨勢和服務對象需要的洞悉。今次論壇的主題包括「智慧供應鏈發展」,我參觀行程的其中一個部份便是當地一間互聯網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物流服務。這個團隊所提出的願景,是要建立覆蓋全國以至全球不停運作的龐大物流網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提供高效率及廉宜的供應鏈服務,向分佈全國的消費者提供落單後二十四小時內送貨,即使是國際配送亦以三天內送達為目標,同時收費水平低廉,不斷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我亦知道,現時整個物流服務行業也正在朝這個大方向不斷改進。
全球供應鏈近年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業界帶來相當的挑戰。例如,隨著亞洲多個地區經濟蓬勃發展起來,中產階層人數漸多,產生出龐大的消費需求,全球供應鏈也因而發生變化,由以往較單向的由亞洲地區生產、輸給西方國家消費的模式,轉向同時應付更多的亞洲區內生產、輸往區內消費,以及向西方國家採購,輸向亞洲各地區消費的錯綜複雜模式。
此外,對於許多新一代的消費者而言,大家已不再滿足於擁有跟其他人一模一樣的產品,而是希望可以有更多個性化的東西,能夠反映個人品味,而且要日新月異。對於生產商而言,產品生命週期縮短,過往具規模效益的大批量生產模式漸漸失去優勢,大量的單一產品庫存反為不利,因此需要考慮調整生產模式,以小批量、快調整,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轉變,量少而款多,並且不斷推陳出新。
在這些新形勢下,不同企業不論是生產、供應、物流、零售以至其他行業,便有迫切需要借助新科技解決新出現的難題和挑戰。事實上,從近年內地創新科技發展的經驗可見,社會對解決困難的迫切感,也往往是推動他們追求創新的原動力。舉例而言,以往內地的零售點不像香港那樣的密集和方便,某程度間接催生了近年內地網購的蓬勃;在支付方面,內地一直不像香港普及地使用個人支票戶口、信用卡或八達通等技術,催使內地近年迅速開發並普及使用流動支付,並且衍生出更多附加的增值服務,帶來更多方便。
其實香港也一直擁有不少發展創科的良好條件,例如國際連繫、資訊流通、人才優秀、大學科研能力強、獲世界認同的科研水平、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健全的法制等,這些都是我們深厚的「底子」。現在還有國家給我們的大力政策支持,社會上對香港要大力推動創科發展亦漸形成共識,在創科上要再上層樓的迫切感也在增強。
只要放遠眼界,擁有六千八百萬人口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會為香港提供一個便捷的大市場,可以成為我們初創企業的起步台階,背後還有十三億人的內地市場,以至通過互聯網無遠弗屆的全球市場。事實上,從內地創新科技發展經驗看到,由於市場龐大,縱使只是一些解決小問題的新意念,也足以發展成為一盤大生意。
我相信,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政府、學術界及商界是發揮著不同角色。政府的責任是為創科產業營造氛圍、拆牆鬆綁、投資教育、培養和吸引人才和企業,構建一個有利創科企業和人才匯聚的生態環境。如何在每個細節中都發揮創新的力量,更需要的是匯集民間、商界、學界和科研界眾人的智慧、眼界和魄力,為市場和社會所面對的各種難題探索新的解決方法,敢做敢試,不怕失敗,也不讓過去的經驗限制我們創新改進的空間,這樣我們才有更大機會取得突破﹗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