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隨筆
舊區•新意
上星期我到訪了深水埗,這個經常被形容為舊區的地區,大家印象中先想起的會是甚麼? 鴨寮街上的檔販、可以自己「砌機」的電腦商場、式微了的舊工廈…… ? 但是,如果我們再留心一點,便可以看到近年愈來愈多的創意、設計和文化活動漸漸融入了這個社區,讓這個傳統舊區悄悄地起了變化,添上了新的氣息。
行程中我參觀了位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它的前身「石硤尾工廠大廈」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本土家庭式輕工業的集中地,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山寨廠」。我年少時跟家人居住在附近的大坑西邨,當時不少家庭都會向這些「山寨廠」拿一些半製成品回家作一些簡單加工,幫補一下生計。這些「山寨廠」可說是香港社會一個時代的印記,也是我那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後來,本港工業式微,「石硤尾工廠大廈」也於二千年開始丟空。到2008年獲賽馬會資助,活化成為今天的創意藝術中心,大廈外貌翻新後大致保留下來,但內裡盛載著的已不是當年的山寨工場,而是140個各類藝術家和團體的工作室及展示場地,有畫作、攝影、陶藝、雕塑等視覺藝術,也有音樂、舞蹈、戲劇等的表演藝術。中心內亦有茶藝館、咖啡室和創意工藝店,為石硤尾這個舊區增添了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休閒好去處。
|
到訪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與藝術工作者交流。 |
當日我參觀的其中一個工作室,是兩位年青人的藝術組合,作品以插畫為主,他們喜歡以幽默輕鬆的手法畫出一些生活上的體驗和細節,流露出現時本土年青人的色彩。跟他們傾談,了解到他們本身都有正職,工作室為他們提供了實現對藝術創作追求的空間,但兩者兼顧殊不容易,他們的努力和堅持值得尊重和支持。
|
參觀荔枝角一幢活化工廈內由年青人創業的店舖。 |
之後我到了一個位於荔枝角、近年由舊工廈活化而成的新項目。這個項目活化後除了提供一般零售、辦公室等商業樓面外,亦劃出了相當面積以優惠租金租予年青人做創作及創業的空間,同時提供營運和市場推廣支援,包括舉辦周本市集、文化創意活動、快閃店、銷售櫃檯和店鋪,幫助不同的創業年青人推廣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開拓市場。去年,項目便幫助了近五千間初創公司及本地商戶。
這個項目的經驗讓我看到這種工廈活化的模式,一方面既能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多空間,同時也為場地注入了與別不同的文化、創意特色,帶來更多的人流,可說是雙贏的方案。去年政府推出的「青年共享空間計劃」也是為了支援香港有意創業的年青人,希望未來有更多業主和機構參與。
近年政府正加倍努力支援創意產業的發展。我在今年預算案中也宣佈了,向創意智優計劃再注資十億元,加強支援業界發展,特別是在培訓青年人和扶助初創企業方面,同時讓香港設計中心推行多項措施,令社會各界更認識創意及設計思維的價值。
以深水埗為例,香港設計中心將跟市建局合作,於通州街/桂林街的重建項目中建立新的「設計及時裝基地」,希望配合深水埗數十年來蓬勃的服裝、布藝、成衣批發零售的獨特氛圍,把當區打造成為設計師、時裝業人士喜歡流連聚腳的地方,甚至成為培育香港新一代設計師的搖籃,為整個深水埗區帶來更多活力和朝氣。
深水埗正在悄然轉變,在承傳舊有文化、傳統、歷史和建築的基礎上,愈來愈多有創意的年青人找到自己的天地,社區也得到了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我們會繼續努力,營造合適的環境和政策配套,讓青年人有更大的創業發展空間。
2018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