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工業再出發

回顧1970年代,製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帶動本地經濟迅速增長,令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過去三十多年,香港的經濟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不少人覺得香港已逐漸走向「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sation),盛極一時的製造業變成夕陽行業。但我卻認為香港仍然擁有不少令工業再興的優勢和機遇。

香港工業擁有深厚的發展根基,更累積了豐富的技術、市場經驗和商業網絡。在地理位置上,香港一方面毗鄰龐大的內地市場,亦同時是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加上我們一流的科技基建、通訊網絡和強大的服務業,為生產商提供橫跨產業鏈的綜合支援。我們應把握香港的既有優勢、創新科技的大潮和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契機,重興香港工業。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用地太多的高增值製造業,務求為香港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創造優質和多元的就業機會。我們正積極循基礎設施、資金、技術和人才四大方面為「再工業化」創造有利條件。

政府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在2015年修訂了工業邨政策,由以往批出土地讓廠商興建獨立廠房,改為發展多層及高效能的專用工業大廈供更多廠商使用,以善用土地資源。預期於2022年落成、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便是第一個項目。該中心除了預留基本的生產空間外,亦會配備支援研發、物流、原型製造及設計等延伸活動的空間和設施,出租予採用智能生產技術的製造商。

不少業界朋友或有疑問,「再工業化」是否只適用於新興工業,傳統工業受惠不了?其實我們「再工業化」的政策理念,還包括透過創新科技,結合工業技術和研發成果,協助包括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提高品質和效率。例如,政府一直努力支援香港工業採用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生產規劃等新技術,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4.0」。其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已在2016年取得由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roduction Technology)授予的「工業4.0專家」官方資格。雙方計劃於今年稍後共同設立一所「科創中心」,協助業界加快採用創新的工業技術,推動智能產業發展。

聽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講解「工業4.0」。

提高香港的研發實力是推動「再工業化」的重要一環。較早前我參觀了由政府成立的五所研發中心,了解到他們積極推動在不同範疇應用其研發成果,也親身體驗了不少新技術,令我印象深刻,例如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最近開發了把舊衣再造成纖維的自動化清潔密封工業系統,把舊衣循環再造成纖維,再用於生產紗線、布料和服裝等紡織品;一間本地公司將會把這項新科技應用於在工業邨設立的環保紗生產線,這正是透過創新科技為傳統行業升級增值的一個好例子。另外,該中心亦有跟香港體育學院合作,多次為香港賽艇隊設計高性能制服,出戰亞運會和奧運會。又例如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與瑞典研究夥伴合作開發,並於「2018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榮獲金獎的掌紋/掌靜脈混合生物信息認證系統。另外,由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開發的電動車便攜式充電器套件,大大減低了安裝及維修相關裝置的成本。

參觀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時體驗掌紋/掌靜脈混合生物信息認證技術。

另外,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與一間社會企業合作,為長者、殘疾人士和腦退化患者開發定位追踪系統,方便照顧他們;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開發了一種經納米技術改良的水泥基防水塗層,可直接應用於潮濕的表面,卻不會影響混凝土表面的黏合強度。此技術已成功商品化,應用於多個場地。

事實上,不少本地研發產品更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得獎項,向世界展示了香港的創新及科研實力。

參觀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

上星期我主持了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的會議,席間不少委員認為「香港製造」的品牌有紮實的根基,信譽良好,聞名世界,有很大發展空間。創科的發展惠及各行各業,我們在致力重新打響「香港製造」品牌的同時,亦須與時並進,利用科技研發協助工業與高增值及知識型經濟融合,令香港的經濟邁向更高增值、更多元化發展。

2018年8月19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