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巴新之行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斯比港出席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財政部長會議。

上星期,我首次踏足巴布亞新幾內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這個鄰近澳洲的島國,一般港人或會感到陌生,但在當地一些商店售賣的飲品架上,我看到香港品牌的飲品,機緣巧合下更碰上在當地生活及營商的香港人,了解到港人在他鄉生活的點滴,他們對香港的關心,令我感覺份外親切。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口八百多萬,規模與香港相若,惟礙於歷史及地理等因素,經濟發展比較滯後,基礎建設網絡覆蓋較薄弱,當地政府近年積極謀求突破這些制約,希望更好的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眾生活。

這次到當地出席會議,發現多條公路都是新簇簇的,剛建好趕及會議舉行。不難理解,對於他們這樣一個幅員廣闊的國家而言(面積是香港的四百多倍),必須改善交通運輸網絡才能解決人員及貨物的流通,有利吸引投資,發展經濟。

事實上,即使今天全球步入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工業化4.0」年代,基建的重要性未有減退,世界經濟論壇在最新發表的全球經濟競爭力報告中,基建水平仍然是一個地方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在亞太經合組織商貿諮詢理事會會議上(ABAC),商界領袖向財長會議提出的建議之一,便是讓基建項目更具投資和融資價值。

毋庸置疑,現時全球對基建發展的資金需求極為龐大。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由現時到2030年期間,整個亞太地區每年便需要投資高達一萬七千億美元於各類基建,冀能協助發展經濟、消除貧窮、改善人民生活質素,以至應對氣候變化等。由於資金需求極大,這些基建難以單靠政府及多邊機構的資源,需要吸引更多私人市場資金投入和投資。

另一邊廂,現時全球愈來愈多投資者和資金,都希望找到一些長遠而回報穩定的投資項目,基建項目自然成為選項之一。然而,基建本身也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投資,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經濟地區,往往涉及許多風險因素,包括建造成本、營運、法規、政治以至匯率等風險等。因此,如何把這些項目變得更具投資價值(investible)及融資可行性(bankable),從而把金融市場的資金導向一些有實際需要、風險可控、具投資回報的基礎建設,便至為關鍵。香港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並正在積極推動多項工作,包括金融管理局轄下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證監會就基建項目公司到港上市融資的指引、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綠色債券資助計劃等。與會者對香港成熟和穩健的市場制度,既深且闊的國際資金池、多元文化的人才庫、優秀的法律和調解服務,以及走在市場前面的觸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途經澳洲布里斯本時,與當地商界代表會面。

展望未來,基建融資要做得好,還需要不斷創新,其中證券化將會是一項值得探索的業務發展方向。金管局轄下的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去年聘請了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就基建融資及證券化業務展開了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一般而言,在基建項目起初階段,商業銀行和多邊發展金融機構由於具備專業知識、項目所在地的經驗、人脈以至政府關係,可以較易為項目找出風險緩解方案,為項目管理好風險,並提供融資貸款。到項目穩定運作下來後,由於國際監管條款對銀行資本金的要求,這些機構未必繼續有很大興趣、長時間持有這些穩定的貸款資產,他們願意將這些資產出售,賺取利潤並回籠資金去做新的項目或其他業務。因此,透過把這些基建抵押的貸款資產證券化,讓銀行套現的同時,又可滿足市場上其他尋找長線、風險可控、穩定回報的投資者(例如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的需要,可謂一舉兩得,而且投資者就個別項目的投資額度亦更具彈性,達致多贏。

除了基建融資外,這次會議亦關注到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以及「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這方面也正好跟我們的工作不謀而合。總的而言,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國際對資金和金融業的需求脗合,我們會繼續努力不懈,推動本港金融服務創新進步,以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並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2018年10月2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