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把握契機

過去一年香港經歷多番挑戰,近月新冠肺炎疫情重擊了經濟,市場彌漫悲觀情緒的時候,也憂慮暴力事件會否重燃。此際人大決定設立港區國安法以堵塞現時法律漏洞,冀讓香港盡快回復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有關法例的具體條文尚未出台,社會上卻出現各種負面的猜測。而在中美角力的背景下,美國更藉著要對香港作出所謂的制裁,企圖干擾相關的立法工作。這些議論惹起不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關注及質疑。

就美國最近提及的所謂制裁措施,相關的實際影響非常有限。至於有人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例如在最極端情況,香港若被限制使用美元或美元結算系統又如何?我想指出的是,香港是全球第三大美元外匯交易中心,為不少亞太區甚至國際企業提供各種投資、財富管理、貿易和結算服務,與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緊密相連。任何衝擊香港金融制度的手段,也會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極大的震盪,甚至削弱國際市場對使用美元及持有美國金融資產的信心。這類極端措施對美國本身而言也是風險極高的,大家毋須過份猜測,政府會謹慎應對。

至於香港未來能否繼續匯聚「財氣」和「人氣」,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是樂觀和充滿信心的。這點我在上篇網誌已有提及,容我在此作進一步的說明。

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港股市值是3萬2千億港元,23年過去,現在的市值已超過36萬億港元。這個增長除了是香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外,更重要的是開啟了內地國企、紅籌以至民營企業來港上市的渠道,帶來了大批需要資金且具增長潛力的企業,也因而匯聚了大量尋求回報的資金。而互聯互通機制的建立,連繫了內地和國際的資金和巿場,也豐富了港股的投資者基礎,現時南向及北向交易所覆蓋的股份,分別相等於兩地市場總市值約77%。這個發展,將造就衍生產品巿場的發展,國際指數基金MSCI最近將其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期貨及期權產品的發行授權,從新加坡轉到香港,便是其中一例。而這一步,只是開始,這個方面的發展將讓港股市場更國際化、更全面。

展望未來,本港的股票市場,正迎來另一個「從量變帶動質變」的提升過程。中美角力及全球保護主義抬頭,增加了環球企業所面對的地緣政治風險,對於境外上市的中資企業而言,面對許多政治上新的不確定性,如何管理好風險已更形迫切。去年阿里巴巴回歸香港市場掛牌,今年又相繼有已在美國上市的大型中資科網企業決定到香港作第二上市,這個趨勢方興未艾。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初,約有150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巿。與此同時,內地需要國際融資的創科及其他企業,又或以內地市場為主的境外公司,也可能更優先考慮利用本港的集資平台。

我們在2018年修訂上巿規則,容許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巿,以及容許境外掛牌的公司在港作第二上市,正是希望為港股巿場注入新動力。在這框架下,短短兩年間,已有87家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巿,累計集資超過3000億港元。其中生物科技公司在港合共集資約439億港元,使香港成為亞太區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足見當我們準確定位,作出制度上的調整,可帶來顯著的成效。

擁抱新形勢,為香港股票巿場帶來新的發展動力,也把巿場結構從過去以傳統產業企業為主,轉變為傳統及創新科技企業兼備。這除了是回應經濟結構變化所衍生的融資需求,讓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外,也有利於提升巿場的活力、估值和價格發現的效率。

當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能「聚財」外,匯聚人才也同樣重要。有人認為,港區國安立法或會導致人才外流,或將影響香港競爭國際人才,這點或許是過慮了。事實上,全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都有其保護國家安全的法例,香港現在的做法無異於其他市場。我認為,要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發展機會和發揮空間,和一個自由、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可以安居樂業。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讓市民能身處資本主義的體制內,同時把握到內地巿場持續改革開放下所提供的發展機遇。此外,香港社會自由開放、崇尚法治、多元包容、生活環境安全便捷、中西文化薈萃、世界美酒佳餚齊備,城鄉郊野近在咫尺,使香港成為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地方。因此很希望大家跟我們一樣,繼續一同努力珍惜、守護和發展香港。

2020年6月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