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隨筆
抗疫與創科
為了及早找出無病徵的隱形患者,以切斷社區中的新冠肺炎病毒隱形傳播鏈,普及社區檢測計劃自上周二起正式展開。至今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市民成功預約,當中六十多萬人已進行檢測,找出了一些新感染個案。及早找出這些潛伏在社區的隱形個案,為他們提供隔離治療,實際上也就是保障他們身邊家人和朋友的安全,也減低社區中發生二代、三代傳播的風險。
|
日前我到了位於科學園的社區檢測中心,視察運作情況並給前線工作人員打氣。 |
計劃首天,我便跟整個問責團隊一同接受檢測,過程非常順利快捷。日前,我到了位於科學園的社區檢測中心,視察運作情況並給前線工作人員打氣。我十分感謝這次參與計劃的前線醫護、公務員同事和工作人員,以及多間不同機構所提供的協助,為本港的防疫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部份檢測中心的使用量和預約量接近飽和,政府日前已宣布將計劃延長四日至9月11日。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朋友的安全著想,我再次呼籲仍未登記的巿民積極參與接受檢測。
在經濟和社會層面,這次計劃有著重要的「溢外效益」,而這種效益並非單從識別出隱形患者的數字所能量化。因為若不及早找出這些社區的隱形患者,當日後放寬限制重啟經濟時,便會帶來疫情反彈的風險,甚至要再重新收緊各種防疫措施。這種時收緊時放寬的循環,只會令香港經濟難以真正復甦,巿民生活也難以恢復正常。
現時我們首要爭取盡快控制和穩定疫情,以便逐步放寬更多限制措施,為重啟經濟做好準備。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放眼長遠,為疫情下「新常態」的經濟發展和轉型問題及早籌謀。
事實上,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和結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少傳統行業為了應付疫情下的「新常態」,均積極加快應用各種不同的科技,不論是視像會議、網上營商、網上接單和送遞、智能自助服務系統、網上客戶服務、網上工作流程管理以至數碼支付等,在這次疫情中均獲得廣泛應用。可以說,各行各業加速「電子化」、「科技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為協助企業應用科技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我們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遙距營商計劃」,計劃下每個資訊科技方案連同僱員的培訓開支的資助額最高為10萬元,而每間企業可獲最高30萬元總額資助。計劃自五月中推出以來,至今共收到逾18,000份申請,當中約七成半獲批,總資助額超過7億6千萬元。有見企業反應踴躍,我們已增撥10億元繼續推行計劃,並提出多項優化措施。
此外,這次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及消費模式,這些新習慣、新需求在疫情過後很可能會持續下去,這一方面對許多行業的舊有營運模式帶來挑戰,但同時也為更多新行業開啟了契機,為未來社會的經濟和產業模式帶來更多未知的可能。
上周我到科學園參觀時,便參觀了區內的生物醫藥科技共享實驗室和辦公空間,並與區內三間生物醫藥科技公司成員會面,希望加深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這幾間本地公司在香港均已取得不錯發展,其中一間研發了可實時監察病人身體狀況數據的穿戴式裝置,在這次疫情當中,更獲醫管局應用於監察正在隔離的新冠病人情況,有助減低醫護被感染的風除。另一間公司則在基因研究中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研發更精準的癌症監察和治療方法,長遠目標是降低檢測和醫治癌症的成本。
|
當日也順道參觀科學園區內興建中的「創新斗室」,項目落成後將為科研人員提供價格相宜的租住空間,以吸引他們留港發展。 |
可以說,不論是生物醫藥科技,還是其他創新科技的發展,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以至整體社會利益,均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即使面對經濟衰退、財政壓力,特區政府仍會繼續投放資源,堅定地推動創科發展,力求為香港經濟未來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202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