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隨筆
難耐的抗疫路
還有不到三個星期,我們便要告別2020年。過去這十一個多月,大家都經歷了很不一樣的日子,當我們還在社會暴力衝擊中喘息之際,瞬間又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期間從張羅防疫物資和生活所需,到學習、工作以至家庭照顧都受到妨礙,也許都曾感到慌忙失措,甚至焦慮不安。這一年相信大家都感觸甚深。這場世紀疫症除了打擊環球經濟,更催迫著我們調整生活日常、工作習慣、營商模式甚至社會運作。
第四波疫情於十一月下旬來襲,來勢洶洶,不單確診個案數目高企,確診者更分散於不同組群、背景和地區,加上無病徵的感染個案和源頭不明個案較多,以及入院的確診者病情較重,這些情況都令人憂慮新一波疫情將較之前更嚴峻。這是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面對的是看不見的狡猾敵人,我們時刻要保持高度警覺,繼續拼力打好這場還有一段時間的抗疫戰。
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被視為最能有效管控和遏止疫情蔓延的辦法。特區政府亦正積極推進這方面的工作,在全球研發疫苗的四大技術種類中,我們已鎖定了其中兩隻採用不同技術的疫苗供應,第三家採用另一種技術的疫苗的洽購亦接近落實。政府採購疫苗的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購得最大量的疫苗(初步目標數量為香港人口的兩倍)供市民接種。
不過,在全球層面,疫苗是處於求過於供的狀況,而且審批過程還未完成,疫苗的供應無可避免會是分批到達。至於隨後整個接種安排也須按需要和風險分成不同優次群組,分批處理。而市民接種疫苗的速度,以及社會對疫苗的接受程度等,都會影響其對疫情控制的成效。
從購買疫苗、制定接種計劃,以至從高風險組群開始逐步為市民接種,都實在需要一定時間。而且,接種疫苗雖能預防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而出現的嚴重症狀,但卻不能完全消除被感染的風險。因此,較審慎的預期是,即使增添了疫苗作為抗疫的重要工具,明年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繼續做好管控疫情工作,避免疫情再反彈對已疲弱不堪的經濟和民生加添壓力。
展望2021年,將會繼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除了本地和環球疫情發展仍存有很大變數外,還有中美關係發展,以至地緣政治等影響。為了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我們在編制來年的財政預算案時更須為公共資源的運用釐訂先後緩急,留有彈性。涉及防疫抗疫工作的資源我們當然會全力配備,令防疫工作取得最大效果,這是穩住經濟民生的最關鍵要素,也是恢復與內地通關和國際往還的先決條件。
對於因為防控措施而被政府要求暫時關閉或限制營業的處所,利用公共資源提供一定支援固然是情理之中,但卻只是杯水車薪,且終非長久之計。最重要的是管控好疫情,讓百業恢復正常營運,市民恢復日常生活。畢竟政府資源有限,自年初疫情至今,亦已推出金額規模屬歷來最大的支援措施,包括在財政預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下的三輪支援措施,協助受影響的企業及市民。考慮到疫情往後的發展仍難免起伏,政府在為防疫抗疫的工作配備充足資源的同時,亦必須保留財政實力,以應付已知和不時之需,特別是要在風雲變幻的外圍環境和疲弱的本地經濟情況下,保持香港的金融穩定。
政府無意追求財政儲備的不斷累積,我們會因應整體社會的需要和長遠發展的利益而運用資源。我們的公共理財原則始終是「應使則使」、「短長期兼顧」,冀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槓桿效益,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說到底,要穩住市民、企業及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需要有效抗疫,亦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的穩健。
202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