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司長隨筆

前瞻部署   推動發展

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今早正式通車,將大大縮短來往將軍澳、觀塘,以及從將軍澳通往東區海底隧道的車程,切實便利居民的生活出行,也讓商戶及企業的物流運輸更迅速穩妥。香港回歸25年來,新增超過360公里的道路,令道路總長度超過2100公里,加上鐵路網絡的覆蓋面持續提升,很多以前被視為偏遠的地區,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出行消遣、餐聚、購物的熱門地點。

優質的城市發展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策略規劃和持續建設。我們需要不斷增加土地供應,以滿足市民住屋及各種生活需要,並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也需要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和持續優化的運輸基建,讓車程更短、更輕鬆,拉近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同時有助擴大不同地區的發展容量,促進香港整體更均衡的發展布局。

事實上,無論是土地發展抑或是交通基建的規劃與興建往往十分需時,實在有必要前置部署,為社會及經濟發展創造所需的空間。進一步的說,我們需要突破經驗的限制、敢於作出前瞻規劃,讓社會有更大空間進步創新、經濟可快速增長。

回望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每個年代都有大型的基礎建設項目,包括七、八十年代興建地下鐵路、九十年代興建新機場、千禧年代的西鐵,以及跨境的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機場第三跑道擴建等。即使這些項目當年也曾面對質疑和遇上阻力,但多年後回看,它們均有劃時代的策略意義,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空間,為香港與國家和世界建立更便捷的聯繫,為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提供重要基礎。

以香港國際機場為例,在2019年疫情前它的年客運量約7150萬人次、貨運量約480萬公噸,與1998年啟用時相比,分別增加了1.5倍和2倍。期內,在香港國際機場營運的航空公司數目及接駁航點亦倍增。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量多年世界第一,去年即使在疫情下亦仍然如是。香港國際機場的世界級管理和服務水平,贏得不少海內外旅客的稱頌。而三跑道系統項目工程將於2024年完成,擴建後本港機場的運力將逐步提升,預計到2035年每年將可處理約1億 2千萬人次旅客及約1千萬公噸貨物,並為本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社會經濟效益。

容量是發展的支撐。這也體現於透過填海或重整現有土地的新市鎮發展。

1970年代起,政府先後建設了九個新市鎮,分別為荃灣、沙田/馬鞍山、屯門、大埔、粉嶺/上水、元朗、天水圍、將軍澳和東涌,提供合共17 000公頃土地作綜合規劃發展,目前是全港約一半市民的家園,也承載了多條主要幹道和集體運輸網絡。而九十年代的西九龍填海工程,面積340公頃,新規劃及相關工程滿足了超過十萬人的居住需要,同時改善了當區交通及雨水排放系統、美化了環境,也在該區造就了一個世界級綜合文化藝術區。

按目前規劃,未來十年本港土地供應有兩大主要來源。一是北部都會區,當中約有1300公頃土地估計在未來十年會變為「熟地」;二是交椅洲人工島填海,1000公頃總面積之中的接近三分之一(即300公頃),亦會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換言之,兩者合共提供1600公頃土地,相等於未來十年、由政府主導的造地項目總供應量的一半。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大型造地項目能夠帶來契機,創造更多更便捷、更具效益的交通及基建網絡。就以交椅洲人工島為例,這個全新的發展區域將聯通機場和港珠澳大橋;加上新建鐵路和道路網絡,包括第四條過海隧道,將接通港島西、大嶼山及新界西北,將有助激活香港整個西部的交通網絡,優化香港的整體布局。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土地發展要「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我們正多管齊下,全速前進,大力開發土地、壓縮造地程序,竭力緩解社會和市民短中期的需要,同時建立長遠的土地儲備,以便能快速應對不斷轉變的社會需要。我們亦會繼續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針推動運輸基建項目,具前瞻性地配合長遠發展所帶來的運輸和物流需求,完善運輸網絡,並釋放主要運輸基建沿線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廣大市民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素;也為了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為更多新興產業或有志創業的年青人創造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2022年12月1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