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我不派糖

「有无糖派?」这是我近期被人问得最多的一条题目,若旁人不知就里,不知会不会以为我在糖果厂工作,随时都有一身糖果,赠予身边人。的确,随着今年预算案的谘询工作开展,愈来愈多人有所谓「派糖」的要求。最近,不少传媒亦加入揣测今年的「派糖」措施。我刚完成预算案的地区谘询,在整理好资料后,就会着手动笔草拟预算案的内容。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派糖」这种说法,当中一个原因,是「派糖」的语意并不妥当。不知大家同不同意,「派糖」总好像一个大人向小孩示好的姿态,感觉上总令人想起小时候,一大群小朋友围着大人团团转,等大人派完糖果后,小朋友就呼啸而散。我们参与公共事务,应该以谦卑自恭的态度来服务市民,实在不可以稍存高高在上的心态。身为公仆,实在应以民为贵,怎可以施予恩惠的心态作决定?

从实际政治操作出发,「派糖」亦无助公共事务的讨论。由于「派糖」的语意不清,所以每当一项措施被理解为「派糖」后,社会上就有意见认为,这是利用小恩小惠,拢笼络个别阶层利益的手法,但这往往就令社会讨论失去焦点,损失了讨论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需要性的机会。亦由于社会以为这是一种利益输送,以致社会上不同阶层和组别的市民,就会集中于「有」与「没有」的计算,结果就是大家在受惠与否的问题上打转,未能受惠的市民可能会愤愤不平;取得部分「好处」的市民则认为应有更多;没有「得益」的阶层固然不满。即使「受惠」阶层也陷入与其他人比较的计算,大家根本无从探讨这些措施背后的社会公义和政策合理性等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为了应对金融海啸,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纾困措施,但同时亦衍生了所谓「N无」的问题,例如推出五项措施,社会就有人将「五无」成为社会议题,若有七项措施,则「七无」人士就会出现。我承认,社会政策难以做到面面俱圆,但我相信,若陷于生活困难的市民向政府部门求助,大家都会尽力提供协助,解决生活基本需要的困难。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我们会以长远的眼光处理问题。不过,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在经济情况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亦有需要推出一些短期的临时措施,完善现有政策和补足未能处理问题。在经济畅旺的时候,我们投资未来,例如拨出五百亿元为医疗融资作准备,以未雨绸缪;在经济遇上逆境时,我们推出纾解民困措施,减少市民生活压力,同时刺激经济。这些措施都不是以「派糖」为目的,而是审时度势,因应社会需要和政府财政状况而作出的社会投资。

我在过去的两份预算案中,都推出了一些惠民纾困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例如在二零零八年的预算案,就以电费补贴和注资强积金户口等措施,让市民可以分享经济成果,同时减轻通胀带来的生活压力。在去年我们推出的纾困措施,则是考虑到市民在金融风暴饱受压力,在予以协助支持的同时,亦可以推出政府增加开支,达到刺激经济和创造就业的效果。这些措施的所据所本,都是以市民利益为前提,而这些措施亦得到国际货币基金会等组织的认同。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要求我「派糖」,亦希望大家不要再用「派糖」这个词语来理解政府的措施,因为我只会以社会措施和政策,回应社会需要和投资未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当然,大家仍然会见到我派糖──在新年拜年期间,我是不会吝啬在全盒里的糖果和朱古力的。

2010年2月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