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谘询何用
刚刚发表了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我们这星期正忙于分析社会各界的反应,以便开展日后的跟进工作。
近期在某电视台我偶然发现一个宣传广告,由内容至形式都和我的预算案谘询宣传片非常相近。正如较早前有网络朋友「搞鬼」谘询宣传片一样。我不但完全不介意朋友发挥无限创意,反而觉得相当有趣。
为了准备今年的预算案,我进行了多场的谘询会,范围包括立法会议员、政党、智库、民间组织、商会和地区上的各界朋友。同时,我更利用电视、电台和漫画等媒体谘询公众。不少朋友都问我,到底这些谘询有什么用处,亦有朋友认为,制订预算案是一件专门学问,根本不需进行任何公众谘询。
可能由于经济环境好转,今年预算案谘询期间收到的意见较去年减少了不少,但这无碍收集得来意见的质素。整体来说,今年收到超过三千三百多项意见,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土地及房屋供应、纾困措施、协助弱势社群和教育等方面,其他如医疗、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意见,亦为数不少。
为了回应市民的诉求,我在今年的预算案中,花了颇大的篇幅来说明防止资产泡沫风险和协助弱势社群的问题。透过今次预算案谘询,我深深感受到市民对置业安居的社会情绪,更肯定了我的判断。在制订财政预算案期间,我与同事们理性地讨论各项政策和建议的优次及平衡,同时也要小心把握市民的诉求及情绪,而预算案的谘询工作,就是在这种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在预算案期间,我收集到不少预算案以外的意见。其实,我收到的所有意见,都会交由各有关的政策局和部门研究和分析,再由他们提出跟进的办法,或解释提议为什么不可行。由于预算案不是代替其他政策局制订政策的平台,一些复杂及具体的社会政策,未必能够在预算案内充分回应,但我知道,政府的同事,一定会认真考虑所有的意见,在适当的场合才推出或进一步解释其可行性。
在预算案谘询期间,我会尽量逐一细看市民的来信和建议,有部分市民的来信长达数页,立论明确而且情理兼备。虽然我不能够采纳所有市民的所有意见,但大家用心提议,对政府的期望和对香港的感情,一直鞭策我努力工作。例如有一位市民在来信中,首先批评现时政府和社会的状况,然后提出一些建议,最后道出自己生于香港,希望香港继续发展。虽然我不能透露这位市民的名字和建议,但我得承认,市民这份对香港的感情,使我深深感动。
正如我上星期说,多年前的财政司撰写预算案,可以躲在办公室内关上房门炮制完成。但我相信,以香港社会现时的开放程度,公众参与已是制订预算案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谘询过程收到的意见,我亦会详细考虑及尽量在预算案内反映。相信很多市民都可以在上星期三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中看到自己不同提议的影子。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向我提出意见,无论是公共理财方面,抑或是公众谘询的方法,我都一样欢迎。
2010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