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义工生涯

为了解长者家居照顾服务的具体推行情况,早一阵子,我到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的中心,与一班长者和家居照顾服务队朋友会面。在中心内,除了很好玩的体操和很美味的点心之外,还有一班照顾长者的义工,一些是年纪轻轻的青年人,亦有一些他们本身已有一定的年纪,但壮心不已,积极参与义工服务,照亮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上月到访香港仔街坊福利会服务中心,
实地参观为长者提供的家居照顾服务。

当义工的确是很不错的经验。我的义工岁月,是由「派早餐」开始。在六十年代,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歧视的情况是相当普遍。当时亚裔人士的组织能力比较弱,未有个别亚裔的组织专注这方面的问题。我参与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地区性的基层发展。这些地区主要是黑人居住的贫民区,而这些组织主要提供的服务是为当地的儿童「派早餐」。

派早餐的活动看似无关痛痒,但当时不少关心社会均等的朋友都认为,少数族裔儿童在学习表现比不上白人的一个原因,是源于营养不足,所以我们在社区搞「大镬饭」,向当地儿童派送早餐,使他们吃饱早餐后,可以集中精神上课,这种改善健康达致人人平等的想法,亦是不少当时志同道合朋友的信念。

工作人员在协助婆婆进行康复运动。

在七十年代,我开始积极参与在波士顿华人社区的服务,当时搞社区服务的宗旨,是以团结华人为目的。所以,我们为准备入籍的移民家庭教授英语,增加华埠地区的选民人数,播放中国大陆电影,以提升民族自豪感。我们亦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帮助新移民适应新的环境。

参与义工和社区服务,不但使我获益良多,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大学毕业后,我愈来愈投入华人社区服务,但同时对建筑专业的兴趣亦开始转淡,于是希望投入更有意义的华人社会服务工作。当时,我的切入点是在市级的教育部推动中英文的双语教育,帮助一班连英文字母也不懂的中国裔新移民的学生。至于后来更加入教育专业,成为专注课程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则是后话,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义务工作的得益往往是出人意表的。记得在华人社区服务时,我在波士顿的耆英会除了帮助清洁和做翻译工作之外,我还为当地这所老人中心创办一家小型的老人医疗中心。我负责装修工程,在耆英会的地库兴建了一间诊症室,更找来医生和护士为长者做身体检查和纪录病历,为老人家和医院作一个桥梁。其中一位护士是我当时的女朋友──亦即是今日的曾太。

我们将英语的Volunteer译为义工,其实是相当好的翻译,义工当然有义务工作的意思,但中文的「义」,亦有「行而宜之」,即是做正确的事的意思。香港的义务工作种类繁多,总有一些与大家的个性相近,价值相符。只要大家有服务社会的心志,我相信是不愁机会的。我们活跃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服务,亦值得大家珍惜,若大家对加强这方面工作有任何建议,请你告诉我。

 

2010年3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