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预算案小传统
我最近在几篇网志内,与大家分享过一些有关撰写本年度《财政预算案》的感想和理财理念。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一份《预算案》的诞生过程,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传统。
立法会四月二十二日通过《2010年拨款条例草案》后,今年编篡《预算案》的周期可以说圆满结束了。
《预算案》的编篡周期始于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行政长官在上一年十月公布《施政报告》后,财政司司长因应《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在财政上作出配合。《预算案》的编篡周期自此正式展开,各项准备工作也随即啓动。
库务局在这时会开设一个临时首长级丙级职位,就职的,就是俗称的「写手」,专责《预算案》的统筹工作。
我去年自此同时展开《预算案》的谘询,通过会面、社区论坛和区访等,亲自聆听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声音。同一时间,《预算案》宣传短片、漫画和网页等的制作密锣紧鼓地进行。
我在聆听各界的意见,考虑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平衡多方面的因素后,会作出一些初步的构想。此时,我便会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和其他同事组成一个《预算案》策略小组,研究各项构想的可行性,小组初期大约每隔一至两周开会一次。随着社会的讨论与日俱增,以及收集到的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诉求愈来愈多,我们的会议亦会渐趋频密,有时甚至要一星期举行三次。
出席会议的,除了「写手」、陈家强局长、库务局同事多位「基本」成员外,有时会因应讨论内容,邀请相关的局长或同事出席,共同研究他们所属政策范畴的拨款需要,和深入研究各界建议的可行性和对公共财政的影响等。
《预算案》的初稿大约在二月初面世,但里面有很多「留白」和留在方括号内(即还未能确定)的内容和文字,除了因为不少最新经济数据往往要待付印前才能补上,还因为有很多内容和措施都要经小组会议和有关局长反复讨论,到最后一刻才可以敲定。由初稿至定稿,删改不下十次之多。
「写手」出席冗长的会议后,就要埋首修改拟稿,工作绝不轻松。就算定稿之后,「写手」的工作仍未完结,和回归前不同,《预算案》的原稿是用中文写成,所以要将它翻译为英文,是一个大工程。「写手」在完成中文稿之后,亦要安排翻译工作。然后,还要亲自到印务局作校对;由于时间紧迫,往往要在印务局工作至深夜。今年的「写手」更要校对至淩晨四时才能离开工场。
在《预算案》周期内,「写手」要跟财政司司长紧密合作。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每次周期完结后,财政司司长都会给「写手」赠送一份小礼物 ── 一支笔(见图)。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回归前,历任财政司就一直传承着这个不成文的传统,至今不变。
还有一个小传统──可能部分新闻界的朋友也知悉,就是在《拨款条例草案》表决后,财政司司长会邀约小组会议成员和参与筹备《预算案》的同事吃晚饭,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下回顾过去半年工作的苦与乐。
2010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