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中秋灯笼的回忆
中秋节刚过去。接连一个多星期,到处都见到各种各样的灯笼,勾起了不少小时候过中秋节的回忆。
对于像我这般年纪,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过的人来说,一定记得很多过中秋节的趣事。那时候,我们还是小孩子,只要有宠爱我们的家人,对生活的艰难没有太多感受,而对生活乐趣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那时候的香港,还处于经济起飞前夕,一般人的居住环境大不如现在。一层楼住多伙人十分普遍。很多人一家几口就挤在一个只有一张牀的房间里住,一层楼可能有好几个这样的家庭。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样的居住环境是难以想像的。很多人更要住在木屋区,甚至在街边搭建的鐡皮屋,卫生、舒适、安全条件就更差了。后来有了徙置大厦,不少人高高兴兴「上楼」了,但环境仍然不堪想像,被形容为「白鸽笼」。
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时日子之快活,又是如今的小孩子难以想像的。现在的小朋友,要应付繁重的功课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放学回家,就被关起来了,在家里做功课,上补习班或参加课外活动,不可以自己「出街」,只可以在四堵墙内享受我们那时发梦都想不到的各种各样享乐。
我们那时的最大快活,是自由!那时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兄弟姊妹。如果你家里不是大富之家,有大客厅或大花园给孩子们玩耍,根本没可能把这么多小孩子都关起来,于是左邻右里的孩子,常常结伴往街上跑,把车辆不多的街道变成游乐场,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的功课虽然不算少,但老师的容忍度似乎相对较大,而且我们有街头街尾的玩伴,可以玩乐的地方又多又大,成条街当然大过最大的客厅或私人花园,而在我家附近更有一座山,山上有小鸟、蝌蚪、青蛙,自由自在,那种快活,是现在小朋友从丰富的物质享受中没法得到的,也是没法相比的。
到中秋节,就更快活了,因为可以在街上玩灯笼、玩蜡烛和各种各样的应节游戏。那时,香港的灯光远远没有现在繁华,中秋节的灯笼因而格外显得缤纷灿烂。卖月饼的饼家都布置得比过年还辉煌。如果家里给你买个灯笼,拿到街上,马上会把街坊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人就分外得意洋洋。
有一年,家里给我买了一个白兔灯笼,一个有四轮,兔身有数不尽纸“毛”的可流动灯笼。这本来很漂亮,很标致的一个手工艺品,可是我不喜爱这款有点娇气的灯笼,而喜欢飞机灯笼。那时的灯笼都是以竹篦紥制的,再贴上彩色绉纸或玻璃纸,有很多形状。其中,飞机、坦克之类,最受男孩子欢迎。白兔灯虽然比弟弟的杨桃灯笼或妹妹的风琴式灯笼高级得多,但得不到飞机灯笼,我心里很不舒服。后来,「一个唔觉意」,把白兔灯笼烧掉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唔觉意」实在是过分任性,有「潜意识的破坏动机」,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心。
烧了灯笼,中秋节会不会失去乐趣了?绝对不会。那时的小孩子很多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灯笼,但一样玩得开心。他们会发挥创意,用现成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灯笼,从中得到更大的乐趣。最简单的一种是「碌柚皮灯笼」,用中秋的应节水果沙田柚的皮制成,有些还会把柚皮雕成通花,点起蜡烛分外好看,可以吊起来,也可以拖着走。也有人用月饼盒来造,尤其是纸制的盒的可塑性更大。我就与玩伴们造过这样的灯笼来玩。
我想,那一代香港人的创意,可能就是自小被迫要自己制造玩具培养出来的。
201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