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从《清明上河图》到《翠玉白菜》

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刚在香港掀起了一阵热潮,吸引了近百万观众观赏。香港市民真有眼福。三年前,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本走出故宫运到香港展出,机会难逢;这回,上海世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高科技动漫化的《清明上河图》第一次到外地展示,又拿到香港来。这不能不说是对港人的厚爱。

我到上海世博参观时,也到中国馆观赏过创新的《清明上河图》。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气魄,一是画面的气魄,那超大的画面有逼人的镇慑力,让你知道什么叫气势逼人;二是内容的气魄,宋朝汴京细致逼真的繁华扑面而来;三是创作者的气魄,从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叫「敢想、敢干」。从一个五米多长手卷想像并且制成一个一百二十几米的作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你不由得不用广东话惊叹一句:「咁都得(这样都可以)!?」。

广东人对自己的忽发奇想爱说「想吓都得啩(想一想可以吧)!?」,这一般是说不太认真的奇想,一瞬间的白日梦,多半不会切切实实去实现。这样的奇想不是谁都有的,很多人老实得「谂都唔敢谂(想都不敢想)」。如果连想都不容易,做就更无从提起了。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敢想、敢干」因而十分难能可贵。

故宫博物院内不能拍照,这是我在参观后会见记者的情况。

说起国宝,使我想起八月底以「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荣誉主席身份访台时,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丰富,不可能看得完,我主要是看了其中一个常设展,就是「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

所谓「巧雕」,就是「量材就质」,行内话也是「俏色」、「巧色」,就是巧妙利用玉石本来顔色、质地的技巧。玉石难得通体色泽一致,白璧无瑕,因而难能可贵。如果其中夹杂其他色泽,会让人遗憾。可是有经验的玉雕艺人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利用玉石的不同色彩分布,雕刻不同形象,仿如天造地设。中国的玉文化发达而独特,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懂得「量材就质」地雕玉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真令人叹为观止,很多人去到,非要看《翠玉白菜》不可,这就有如到了巴黎罗浮宫一定要到《蒙罗丽莎》像前「膜拜」一样。这是清朝器物,工匠巧妙发挥玉石绿白混杂的天然材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雕出浑然天成的白菜和蚱蜢,布色配搭之巧妙,令人击节赞赏。

这不仅可见工匠之巧手,更能窥探中国文化的启学精神,品味出中国自古以来对人与大自然间均衡、和谐的追求。中国人几千年来以农立国,一贯敬畏天地,尊重大自然的赐予,不敢浪费资源,这亦成为美学的重要理念。表现在玉石工艺上,就是「量材就质」的设计和工艺理念。

其实,「天人和谐」、「量材就质」这样的理念,何止限于玉雕工艺?又何止限于古人?在《清明上河图》,处处可见到这些理念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今天,这样的理念看来不仅可以运用到环境问题方面,还可以对其他种种挑战有所启示。

2010年12月5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