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前路

经过二十多小时的马拉松式辩论,立法会终于在星期四晚上九时四十五分钟三读通过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今年预算案引起社会不少关注,这不但反映市民对预算案的期望,也说明市民对民生施政的要求。这是应该关注和认真处理的问题,亦触发不少讨论。我希望,通过预算案并不是社会政策讨论的终结,反而是一个开始。

我感谢支持预算案的立法会议员,让预算案内各项惠民纾困建议,可以得到落实。这些惠民纾困措施,包括补贴电费、宽免差饷、代缴公屋租金、发放额外综援津贴、增加供养父母、祖父母和子女免税额,以及预留款项延续资助短期食物援助计划等,都可以减轻市民的生活负担。

我亦要再次感谢支持政府修正案的议员,让政府向合资格市民发放六千元的建议,可以落实。他们的支持是认同增加市民手上可支配资金的做法是可以帮助市民纾减通胀带来的压力。可惜,来自民主党、公民党和部分其他泛民主派背景的议员,并不认同有关建议。我本希望不支持建议的泛民主派议员,可以暂且搁下政治斗争的思维,转为支持这项获得市民肯定的措施,让市民可以早日领取有关款项。他们却坚持已见,最后只有投弃权票,但在立法会内弃权等同反对,令这修改动议只得34票而通过。

我在预算案辩论时,花上大量篇幅,讨论楼市泡沫风险。其中部分建议,旨在增加供应,例如在四至六月期间,通过主动拍卖或招标,推出九幅住宅用地,以及三幅商业/商贸及酒店用地。我们同时会在有需要时再从勾地表内选取用地直接出售,亦会考虑按季预先公布卖地计划。大部分传媒已经作出详细报道,故此不赘。

不过,部分主流传媒对长远规划的论述却不太感兴趣,为未雨绸缪,我们在去年提出建立土地储备。在今年下半年,我们会展开探讨在维港以外作适度填海和善用岩洞的公众参与活动。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长远规划。土地是香港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市民保护海港的意识提升,同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高,不希望楼宇密度过高,加上郊野用地亦有不少限制,土地供应更加紧张。但与此同时,社会上经常有意见认为,应该透过增加土地供应以稳定楼市,部分政党亦要求供应更多市区公屋单位。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土地来源?大家有何长远可行的办法?我期待不同的团体:包括专业团体、民间组织和政党,积极参与有关讨论,提出具体的方法,不要再流于口号式的反对,一起合作探讨可行的办法和措施。长远城市发展规划,涉及市民安居乐业和提升竞争力,我们应该及早作好准备。

我亦注意到围绕预算案讨论而衍生有关福利主义路线的讨论。近期,一些支持自由经济的智囊和评论员,与一些民间团体,正就退休保障问题展开辩论。虽然主流传媒并未特别注意有关的辩论,但我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这场辩论将有助社会大众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意识形态的取向。

我们一向十分重视改善民生的工作,投入的资源和财政承担亦持续上升。在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这三方面,财政承担已占政府经常开支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四,较上年度支出增加超过一百亿元。

政府投入更多资源的争议性不大,不过,社会对福利主义的建议有不同的看法。在九十年代,我们曾经深入讨论过退休保障问题,我们亦曾经就扩濶税基等问题作大规范的谘询,但社会对一些所得再分配的建议,意见相当纷纭。我认为,涉及不同政策的长远措施,应该具体地作出科学分析,探讨它们在可持续性、公平性、可行性等的问题。让社会真正进入问题的核心,大家一起找寻香港长远的政策取向。

近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制发展和政治问题,不少焦点转移到政治斗争。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加聚焦地参与具体政策的讨论,促成社会合作,推动香港向前发展。

2011年4月17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