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汇率与民生

过去一段时间,美元兑一些货币包括日元和澳元都贬值了不少,大家去日本和澳洲旅行,自然感觉以港元计的旅游开支增加了。虽然旅游消费容易受汇率变化所影响,但旅游消费在日常生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实际上对本港的消费物价通胀影响不大。

食品价格就不同了。购买食物的支出占低收入人士的经常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对民生影响较大。大家出外购买来自内地的食品,发觉价钱上涨了,而报章上又经常报导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转弱的消息,往往令人联想汇率和物价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大部份零售物价都包含了很大的本地成本因素,例如,租金、人工、水电和其他营运支出。本地成本因素在与服务相关的消费项目中的比重就更大。况且,汇率和入口价的关系亦不是那么直接和简单。入口价除了受汇率影响之外,亦要视乎有关货品的供求情况和供应地的通胀走势。此外,亦要看一看入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会否将所有成本上升都转嫁给消费者。

香港通胀近期明显上升,主要反映在两大项目上,一是食品价格和外出用膳费用,二是私人住宅租金上升。这两者带动了第二季度5%的基本通胀率中的七成。零售食品价格上升主要由于世界食品价格急升所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食品价格指数今年第二季按年升幅达38%,跟人民币在同期兑美元的5%升值幅度相比,显而易见是前者的影响远大于后者。事实上,世界食品和商品价格上升不单令香港通胀上升,亦令亚洲以至欧美地区的通胀升温。

再看历史经验,美元在2002年初至金融海啸前2008年中一直走低,美国联储局编算的美汇指数在这段期间就大幅下跌了26%,但对香港通胀的影响甚微。从2002年到2008年,香港消费物价通胀平均每年仅为0.4%,可见通胀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

近期有部份评论,特别是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贷评级之后,认为美元势必转弱,加剧通胀,政府有必要检讨联汇制度。大家要明白,政府奉行联汇制度,不是迷信联汇,而是建基于联汇制度是稳定本港金融体系的必然选择,是便利经贸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稳固的金融和经济系统是市民安居乐业的基石。

过去一个星期,市场信心减弱,股市和商品市场极为波动,但市场最为关注的是世界经济前景,欧美经济会否再陷衰退,而不单是美债是否可靠。美元兑主要货币并无显著转弱,而美国国债反而价升息跌,显示国际投资者在风高浪急之际,仍要拥抱美元资产,视美国国债为主要避险工具。我在上星期的网志已经表示虽然美元在国际独大并不健康,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地位确是难以受到代替的。

有些评论认为,既然人民币并未全面兑换,港元跟人民币挂勾是不切实际,为甚麽不采用跟一篮子货币挂勾的制度?

香港作为细小开放的经济体,整体货品及服务贸易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40%,而现时世界上大部份的贸易仍以美元计价,假若港元与一篮子货币挂勾,即使港元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稳定,但兑美元仍可能大幅波动,只会增加本港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

与一篮子货币挂勾亦会失去了联汇制度高透明度、运作简单和高效率的优点,更不代表本港可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本地息率理论上应该是按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而定。此外,若该篮子货币没有高流动性、没有足够的市场深度和广度,或没有可完全自由买卖的投资工具,即使港元与这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存在差异,套戥机制亦不一定能有效运作,令港息出现波动。

既然汇率和通胀无简单直接关系,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滙价的方法来降低通胀,效用成疑。新加坡就是采用类似的汇率制度,今年6月,新加坡元兑美元已较一年前大幅升值13%,但新加坡的通胀亦高达5.2%,跟香港的5.6%相距不远。况且,汇率大幅升值的副作用是经济可能急速降温,对民生影响更大。

面对环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我们当然要提高警觉,但绝对不能药石乱投,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今年财政预算案已推出一系列措施帮助市民抵御通胀。近几个月世界食品价格已稳定下来,只要趋势持续,本地食品的上升压力在未来几个月会有所减少。在政策方面,政府会确保食物供应稳定,亦会为楼市降温,严防信贷过度扩张,以及采用审慎财政政策,尽力纾缓来自内部的通胀压力。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生产力,以纾缓部份通胀压力。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一直运作畅顺有序,银行体系稳健、资金充裕,我们绝对有能力应付各种市场的波动和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我再一次重申政府无意亦看不到有需要对联系汇率作出任何的改变。联汇制度一直行之有效,是本港金融和货币稳定的基石。我们展示对联系汇率制度坚定不移的信心,更是防止投机者在金融动荡时,豪赌本港汇率制度改变的有效方法。我们千万不可以轻率从事,将香港的金融长城自我破坏。

2011年8月1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