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须知排除水浸“点滴皆辛苦”- 写在暴风雨之后
星期二(七月二十四日)下午,我视察了渠务署的紧急控制中心和林村河的河道改善工程。这次视察在时间安排上很巧合。视察日期是早已定下的,而台风韦森特当天刚好吹过,凌晨还挂起了13年来第一个十号风球。视察时,虽然天文台已改挂三号风球,但风力仍然强劲。这个时候前往视察,让我对渠务署同事的防洪工作有更深刻体会。
据天文台的资料,香港是太平洋沿岸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年降雨量约2,100至2,600毫米。以往每逢暴雨,新界北部的低洼地区和市内部分旧区经常水浸。例如,台风黛蒂一九九三年袭港时,全港受水淹面积达一千多公顷。
渠务署15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全港各区的雨水排放计划,随着各项大型排洪、蓄洪、雨水隧道等基建工程陆续落成,香港的水浸黑点已由一九九五年的90个减至目前的15个。基建设施以外,预警和应变措施也非常重要。
渠务署的紧急控制中心,可以实时监察主要河流及水道的水位,自动收集雨量、潮汐和水位等资料。中心的监察人员可以快速分析相关资料,及时向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市民发出预警,并在有需要时通知相闗部门,预备救援和疏散。
|
由渠务署研制的即时水文资讯系统 |
|
|
十号风球期间防洪紧急控制中心的情况 |
|
不过,渠务署署长告诉我,单靠这些防洪设施和监察系统还是不足够,更重要的是一班在风雨中仍紧守岗位的外勤同事,因为在台风和暴雨下,雨水渠很容易被树枝、杂物阻塞。这时,即使雨水渠原来设计的排洪能力再高,也于事无补。所以,每逢暴雨,渠务署会分派多个外勤小队,到全港容易水浸地区的分区办事处驻守,以备一接到水浸报告,就在安全情况下立即检查渠道和清理堵塞,以免水浸扩大。在这次十号风球和前后的雨天,各区的外勤队在四天内(即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出动了470多次清理渠道。
在我访问紧急控制中心时,刚好有一队同事完成工作回来。原来他们在早上八时当八号风球仍然高挂时,已经开始清理红隧九龙入口一带的渠道,疏导积水,确保风暴过后市民上班时的交通不受影响。下午,他们又到荔枝角清理其他渠道。
经过一番辛勤,他们虽然不无倦容,但面上仍带微笑。他们告诉我,清理渠道堵塞不能单在大雨时进行 “急救”,更重要是平日“预防”。每年雨季前,他们会为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进行大型清理。雨季期间也会不时巡查,使渠道保持最佳的“状态”。
|
与外勤队合照 |
|
|
雨季前清理集水口 |
|
防洪治水一直是古今中外的重大民生问题。大禹昔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家传户晓。即使在今天,大规模的水浸仍不时在各地城市发生。例如上周末,北京的大雨造成水浸,印象犹新;去年,暴雨淹没了美国首都华盛顿河滨区多条街道,又使新加坡购物商业区的商店受淹,泰国首都曼谷的大规模水淹更持续一个多月。
香港市民以前也经常受到水浸困扰。但二零一零年以来,我们经历过两次黑雨、多次红雨和这次十号风球,皆没有大面积的水浸发生,旺角不再见到水深过车轴的情景,永乐街海味店不再受雨水入屋之苦。虽然在一些的低洼位置仍然有局部的水浸,但整体而言,暴雨过后,道路积水得到迅速疏导,交通迅速恢复,大多数市民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相信渠务署会继续努力,克服余下的水浸黑点。
在受惠于渠务署同事努力的成果时,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绅“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盘中飧”具体可见,渠务署同事的目标却正是要让我们见不到水浸。以后每当暴风雨后,我会记得渠务署同事排除水浸“点滴皆辛苦”。
(除了参观紧急控制中心,我还到了林村河,了解在河道改善工程中,如何保育生态,将来有机会再谈。)
201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