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再看《九歌》

一直喜欢林怀民老师的作品。云门舞集月初再次到香港演出,我当然没有错过。林老师说,在1993年云门20周年时完成的《九歌》,是真正把云门带上国际舞台的作品,也是云门舞台布景的高峰,令他非常自豪。这次是《九歌》第二次来港。93年云门《九歌》在台湾首演后,同月便来到香港;这次香港演出也是林老师重建《九歌》后全球巡演的首站。

喜欢林老师的作品,因为他推崇中华文化的同时,对其他文化没有丝毫的排他性,反而兼收并蓄。屈原的《九歌》是经典的楚辞,描写楚民祭神的歌舞。林老师加入了阿里山邹族原住民的祭祀音乐和林中鸟声、揉合东南亚传统仪式的音乐和舞姿、现代的敲击乐、外蒙古的面具等元素,没有唯我独专的狂妄自大,也没有外方月亮更圆的妄自菲薄。如果林老师对自身文化没有深厚的认识和自信、如果他对其他文化没有充分的尊重和包容,我相信云门《九歌》不可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汇聚和交融。

喜欢林老师的作品,因为他爱以中国文学经典为素材,但不以呈现经典的原貌而自我设限,反而为古代经典加入现代诠释,也让观众有更大的想像空间。「湘夫人」是在无休止等待「湘君」的归来、还是无法面对面具背后真实的自己;「司命」一幕像是对宿命枷锁的控诉,又像是对权力斗争的觉悟;手提皮箱、身穿黑西装的旅人,是正要出门还是倦鸟归家、是林老师心路的反映还是现代人孤寂的写照?我未有机会向林老师求证,但我估计林老师会答“我想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了什么?”因为没有对白,没有歌词,观赏舞剧往往有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感觉。这正是观赏舞剧有趣的地方,也让观众在想像中与作者和舞者互动,成为作品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喜欢林老师的作品,因为他的舞是跳给所有人看的。林老师在1973年成立云门舞集时,就有“要跳舞给自己的乡亲看”的愿景。为此,云门多年来坚持举行户外免费演出,每场观众数以万计,最多的一次更有十万人,又成立云门舞集2,到学校、到乡郊、到山区演出,让云门的舞成为不同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桥梁。正如侯文咏所说,“云门到乡下、到山上到海边,去跳舞,跳给有钱的人看,跳给没有钱的人看,跳给全台湾,甚至全世界有气质没有气质的人看。”

今次看《九歌》,与19年前一样,从台湾速递到港的荷花清香依然,荷花池依然水光潋滟,灯河依然震撼人心,舞者虽然换了新人但舞姿依然动人 -- 似乎唯一不同的是观众。19年前看艺术表演的观众较为讲究衣着,多数穿着套装、长裙,牛仔裤也不多见。这次看《九歌》,我发现多了背心短裤的观众。我相信林老师和云门舞者并不介意观众的衣着。我更欣喜看见香港观众群不断的壮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文化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机会。

2012年8月19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