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变幻原是永恒
|
我在上周前往台北访问三天,以「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荣誉主席身分,出席「香港台北城市交流论坛」开幕礼,与台北市副市长丁庭宇见面。 |
上星期到台北访问三天,心里仍记挂着香港的情况。继上星期跟大家分享了我对中港经济融合的看法,这个星期,我想继续就香港的经济发展,再作一点阐述。
经过上世纪的高速发展,香港的经济现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人均生産总值达到每年三万美金水平。相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经济增长高达百分之十以上,香港今天的增长速度无疑较慢,难与发展中的地区比较,这种情况与世界其他先进经济体并无两样。不过,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继续向前,稳住基础,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最近不少朋友关注香港的产业结构太单一化,担心香港的竞争力下滑,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产业,这种居安思危的态度藉得肯定。我认为回顾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可让我们对现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
访台期间,我参观了台湾台达电子桃园三厂暨研发中心,了解该集团在能源管理及电动车的业务。 |
本地工业于战后开始高速发展,产品以塑胶制品、成衣、钟表、玩具等为主,「香港制造」成为价廉物美的代名词。至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工厂北上,不少商家也由代工开始,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外国资金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投资内地。在香港进行的工序,由人力密集的生产线,渐渐进化成产品设计和开发、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品牌管理、总部管理等较高增值的环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至超过九成。我们的四大经济支柱—贸易及物流、旅游、金融、专业服务—也在这段时间逐步成形,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职位。
香港的四大支柱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相当的规模,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它们并没有停下来「食老本」,而是向更高增值、更多元化方向前进,扩大已有的优势。
金融业方面,资产管理、人民币业务近年发展迅速,与过去的传统存贷服务或与股票买卖服务,不可同日而语。贸易及物流业亦不是单单搬运货柜箱,业界已经向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等方向发展。香港也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兴建新景点、新酒店,开拓新客源,为旅游业注入新动力。我们的专业服务界也一样自强不息,不断提高服务,打进新市场。
我不认为香港的产业单一化、过份倾重金融和地产,其实两者合共只占香港GDP约两成左右。相反,因为我们有四大支柱,去年当贸易及物流业受外围因素影响时,旅游业仍然兴旺,带动零售和其他相关行业,令香港经济仍能维持增长,维持全民就业。
我同意香港的产业可以更多元化,发展更多新产业,这不是因为我们的四大支柱已经失去优势,须要替补,而是希望为我们的年青人提供更多高质素的就业选择,也为香港长远的经济发展制造更多机会。但是,新产业需要时间孕育,需要经过市场的洗礼,需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可能在数年间,发展到四大支柱的规模。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有的四大支柱。此外,我们必须明白,新产业的规模必须达到critical mass,才有国际竞争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最近发表《201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排名第三,比去年下降两位,引起了社会一些关注。不过,如果我们从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回归以来,受惠于国际经济重心东移,整体而言,香港的竞争力其实是向上,而不是下滑。就以IMD的竞争力排名为例,2002年我们只得第十三名,其后逐步拾级而上,于2011、2012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位。今年由于亚洲经济增长放缓,香港的排名与新加坡及台湾一样有所下降(香港仍为亚洲第一),但IMD对我们的整体评价仍然不俗,尤其是国际贸易及投资、商业法例及技术基建方面,都有正面评价。
我无意让大家以为政府不思进取、满于现状。我只是希望提供一些客观的资料,让大家对香港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希望社会讨论香港经济发展时,能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我认为一个城市和一间企业一样,即使是百年老店,如果不能与时并进,积极回应市场和顾客的转变,便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剧烈的竞争淘汰。我很高兴见到香港的商人,仍然非常灵活。相信大家都有留意,传统大型酒家近年愈来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标榜特色风味的中小型餐厅,迎合不同市民和游客口味,食客再光顾的频率也因此提高了不少。大型戏院也遂步被迷你影院取代,萤幕多了、影片的选择多了、放映时间的选择多了,入场的观众也多了。
「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黄沾的歌词,不单一针见血地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用来形容经济同样贴切。香港是细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面对瞬息万变的外在环境,我们必须要保持灵活变通。而历史亦证明,灵活变通正是香港竞争力的核心,只要「经得风浪起跌」,「必将恶运变好运」。我希望往后多点和大家讨论香港的经济,包括我们的强项和弱点。
201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