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为何「减辣」?为谁「减辣」?

每年的数字反映该年三月三十一日的人数,包括代理和销售人员。

过去一个星期,从事地产代理的朋友暂停刊登楼宇广告一天,引发不少关于楼市「辣招」的讨论。他们认为「辣招」影响他们的业务和生计,要求「减辣」,增加豁免。他们由自身利益出发的诉求,我可理解,但不能同意,因为政府施政必须以社会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为优先考虑。

我希望地产代理界的朋友明白,如果政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任由楼市不断亢奋,最终会对整体社会(包括地产代理界)带来更长期、更沉重的打击。以1997/98年楼市泡沫爆破为例,楼价持续下跌六年,高低位相差达到七成,出现数以万计的负资产业主。地産代理从业员的人数(见图),也从1999年接近二万人下降至2003年的不足一万五千人,近年才增加到三万七千人。

由于供应紧张、利率长期偏低,楼价自2009年起迅速上升,买家担心越迟入巿楼价越贵的心态,进一步推高楼价,令楼市出现非理性亢奋。在这个恶性循环下,楼价只升不跌的预期主导市场情绪,市场调节机制失效,楼市风险不断增加。政府一方面难以即时大量增加土地供应,也不能改变外围因素,让利率回升至合理水平。

在这个非常时间,我们惟有暂时采用非常的需求管理措施。我们在2010年11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2月先后推出三轮需求管理措施,逐步「加辣」,到近半年才勉强稍为冷却楼市非理性亢奋。

在现阶段「减辣」,楼市会否再次亢奋,没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预知未来,但相信大家会同意有此挂虑绝非杞人忧天。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我们实在不应该轻率冒险。因此,行政长官日前表明政府不会「减辣」。

来自商界的立法会议员,特别是代表地产及建造界的石礼谦议员,打算提出修订,令「辣招减辣」。虽然市民期望立法会议员可以超越界别利益,以香港整体福祉为先,但我仍然欣赏石议员代表业界利益、旗帜鲜明的立场,也尊重他提出修订的权利。但在这个课题上,我只能和他 agree to disagree.

豁免港人公司无可避免会出现漏洞,很大程度上会令 BSD和 DSD形同虚设。非香港永久居民可以通过信托、可换股贷款、抵押等五花八门的复杂商业操作,透过港人公司变相购买住宅物业而逃避BSD。港人也可以开设多间港人公司,以购买多个物业而逃避DSD。有议员曾提出一些修修补补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相关人士作出法定宣誓),尝试以刑事责任堵塞漏洞。但由于违规个案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加上可以逃避的税款庞大,法定宣誓恐怕不能提供足够的阻吓力。

其实,一直以来,绝大多数香港市民都是用个人名义购买住宅物业,用公司名义置业实属少数。既然所有香港永久居民都可以选择用个人名义买楼,而毋须缴交 BSD,议员实在毋须为了让少数市民有多一个不必要的选择,坚持豁免港人公司,自制修补不了的漏洞,最终很可能令楼市再次炽热,伤害所有市民和香港的整体利益。

我们也听到不少声音,希望豁免慈善团体。事实上,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照顾了慈善团体的需要。如果有善心人士向慈善团体捐赠物业,BSD和DSD的法案草案已经列明这类物业转让可以获得豁免。

有慈善团体希望进一步在自资购买物业时也得到豁免。我们有充分考虑过这个要求。BSD 和 DSD这些「辣招」,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不会长期征收。现时楼市风险很高,应该不会有很多慈善团体会选择此时自资置业,所以我们认为豁免慈善团体,实际受惠的个案不会很多。相反,香港有数千登记为慈善团体,数目众多,性质、规模、内部监管能力差异很大,不少慈善团体更与商业机构关系密切,全面豁免所有慈善团体并不稳妥。

在过去十一个月,我们一直小心聆听议员和市民的意见,反覆考虑各项建议,仔细权衡利弊。我相信市民会理解我们「不减辣」的苦衷,希望支持「辣招」的议员尽快通过两项法案,以免令市场误解立法会的立场。

2013年9月15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