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砖头背后
上星期日早上,我到戏院观看3D版的《诺亚方舟》,谁知晚上便有黑雨,更有商场出现「水舞间」,简直有4D的感受,好像淹没大地的洪水将至。
|
雨水排放隧道概念 |
强烈雷暴在晚上为香港带来了狂风大雨,广泛地区于3至4小时内录得超过100毫米的雨量,元朗、屯门、荃湾及沙田等地区更录得超过150毫米的雨量。天文台于短短一小时内,由发出黄色暴雨警告信号,迅即调升至红色以至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可见雨势之强劲。
暴雨期间,渠务署共收到29处水浸报告。主因是垃圾或树叶堵塞渠道入口,经清理后积水于短时间内已退却。
回想十多年前,暴雨往往造成广泛地区水浸,例如旺角、深水埗、上环及北区等,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更令社会受到经济损失。今天的情况能大大改善,实在是渠务署的同事在过去多年在提升防洪基建方面努力的成果。渠务署自1989年成立以来投入了240亿元,完成了80项主要防洪工程,水浸黑点由超过130个,减少至只余下11个。
|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 |
渠务署在提升防洪基建时,除了以传统方法改善河道、疏导和排走雨水外,近年更以具创意的方式治理水浸威胁,包括雨水排放隧道及蓄洪池。
港岛西部、荔枝角及荃湾一带的雨水排放系统大多是数十年前建造,随着地区的发展,原有雨水排放系统已经不足以应付,水浸风险亦随之而增加。若以传统方法在市区道路铺设管道提升雨水排放系统,会对交通、经济和民生造成影响。
渠务署于是采用了创新的截流防洪方案,于半山策略性位置兴建大型雨水进水口,截取由山上流向下游市区的雨水,然后经由地底隧道将雨水直接排放出大海,以减轻下游市区雨水排放系统的负荷。港岛西部雨水排放隧道系统,更于2013年获得香港工程师学会评选为「21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
|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
渠务署在这些地区完成了三条雨水排放隧道,它们的总长度接近20公里,最大的直径达7米多,足以让双层巴士通过。其中以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排洪量最高,可达到每秒223立方米,即只需要 11秒便可注满一个标准游泳池。去年暑假一组逾百人的荷里活电影制作团队,专程到荃湾雨水排放隧为一出新片作实地取景拍摄。大家稍后将可在银幕上见到这条隧道的独特结构。
另一个创新的防洪设计是蓄洪池。在暴雨期间,将上游收集的雨水暂存在蓄洪池内,待暴雨过后才把池内贮存的雨水排走,以减轻雨水排放系统在暴雨期间的负荷,从而避免因雨水排放系统不胜负荷而出现水浸。上环蓄洪池和大坑东蓄洪池已启用多年,其中大坑东蓄洪池的容量 达100,000立方米,相等于40个标准泳池。跑马地地下蓄洪池亦正在施工,容量为60,000立方米。待工程在2015年至2018年间分段完成后,跑马地和附近一带的水浸问题亦可以全面解决。
|
大坑东蓄水池内观 |
雨水排放隧道就好像一道护盾屏障,守护下游的地区;蓄洪池则争取额外时间疏导暴雨。两者有助减低水浸威胁,保障相关地区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活动。
事实上,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0多个经济体当中,香港连续4年在基础建设方面排名第一。上星期日的暴雨,市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回覆正常,实有赖我们一流的基础建设。
政府会继续大力投放资源提升基建。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些「砖头」的背后,看见市民生活得到改善,以及政府同事、建造团队的心血。
2014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