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共建我城

过去一个星期,为了处理之前外访积压的工作,我过得非常充实。不少同事和我一样,过去几天都要为各自政策范畴一些重要的发展而加班,如自愿医保计划、电费调整、固体废物征费、长远房屋策略、CEPA协议、侍产假、房屋储备金等等,每天焦点都不同,相信记者朋友都不愁没有新闻点子。

虽然社会近期都集中关注占领运动的发展,但其实在政府内部,我们的工作并无因为外边的环境而停滞,大家继续在各自岗位为改善香港各个方面尽心尽力,出谋献策。

当中,房屋政策肯定是市民最关心的课题,也是今届政府的施政重点。星期二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把政府致力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决心,提升为具体目标,未来十年公謍房屋供应目标为29万个单位,包括20万个出租单位和9万个资助出售单位,足以改善数十万市民的居住环境。

要实现这个建屋目标,很多朋友都明白,足够土地供应是最重要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公营房屋主要提供者的房委会,是否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应付,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

要兴建二十万个公屋单位,成本动辄以千亿元计,扣除房委会现有数百亿元的储备、以及日后出售居屋的潜在盈余,资金缺口仍然会超过一千亿元,可以预期,单靠房委会的财力并不足以应付,需要政府注资。

我一直强调,公共财政应是由政策主导、财政配合。《长远房屋策略》经过公众谘询、政府部门反复研究、行政会议拍板,是成熟、可执行的政策,我一定会在财政资源上全力配合。由于涉及的金额庞大,我对有关的财政安排有三重考虑:一、避免因注资房委会兴建公营房屋,影响到其他公共服务开支;二、避免加重未来政府的财政压力,因为随着人口老化,未来政府要面对的财政挑战会比现时多;三、敦促房委会必须提高成本效益。

根据目前的推算,除非有重大意外,我预计我任内余下的三个财政年度,应该可以做到「年年有余」,有能力在不影响其他公共服务的情况下,为公营房屋支出提早作出储备。我宣布设立「房屋储备金」,目的就是在我们目前财政相对充裕时,率先为这笔庞大的房屋开支作好规划。

上星期四,我和商务部高燕副部长签署了《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这份协议跟以往十年的补充协议比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突破。

形式上,这份协议首次采用负面清单,这是更进取的开放模式,因为清单只列出有限制开放的服务范畴,没有列明便等同没有限制。我相信新协议可为香港服务业创造崭新的机遇,也有助促进内地服务业深化改革。在内容上,新协议生效后,广东对香港的服务贸易,将开放153个服务分部门,占WTO服务部门分类的95.6%,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我要感谢中央政府一直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持,为香港企业和专业人士带来大量发展空间。以CEPA为例,自2003年首份协议签署,直至今年11月底,我们已经批出超过十一万九千张CEPA原产地证书,利用零关税优惠进入内地的货物总值超过660亿港元,节省关税超过45亿元人民币。而在服务贸易方面,我们已经签发超过二千八百张「香港服务提供者证书」,当中最受欢迎的服务行业包括运输物流、分销、航空运输、人员提供与安排,以及广告服务。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的经济肯定没有今天的成就。当然,业界多年来的努力耕耘,同样值得肯定,否则即使有新机会,亦不能转化为成绩。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高度集中在政改问题上。政改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值得我们关注,但政改以外,香港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议题,包括房屋和土地供应、医疗融资和规管、废物处理等等。这些议题无一能够忽视,更不应成为政改争议下的牺牲品。即使社会在政改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也不应将对立的局面扩展至社会所有环节,要明白所谓的「不合作运动」除了阻碍政府施政,更实际是要全体市民为了没完没了的政治争拗蒙受沉重代价。我希望大家可以在政改问题上agree to disagree,在其他议题上是其是非其非,只有通过合作而不是对立,我们才有机会把香港建设得更好。

2014年12月21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