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棍无两响

我在上一篇网志提到昔日学洪拳和打自由搏击的点滴,不少朋友说,无法想象我站在擂台上的样子。

年轻时「动手动脚」的往事,虽然已经年代久远,但今日回想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在擂台上中拳的感觉。业余拳击通常会使用头盔,但在我学功夫的年头,就算是平日师兄弟练功都没有用头盔的习惯,故脸额不时会被重拳击中。《老夫子》里面,三个主角每次被人痛打,头上都会出现满天星斗,双眼变成两个交叉,那个画像虽然很卡通,但非常接近事实,最起码我的个人经历如是。

虽然不能再踏擂台,但我仍然享受功夫,特别是跟一班同道交流。创办中华国术总会的赵式庆,是位洪拳高手,近代洪拳宗师林祖是我们的师公,所以他虽然年轻,但和我是同辈。式庆是一名百分百的武痴,我们每次见面,话题都离不开功夫。最近一次,式庆邀请了同属「掌门」级数的白眉派李石年师傅、东江周家螳螂拳的李天来师傅,还有式庆的师父、我的师伯林振辉师傅一同讲功夫、话当年,同场的还有另一位老友、近年尝试将武侠融入国画的画家李志清。

当晚出席聚会的「武林高手」包括式庆、李天来师傅(左一、二)、林振辉师傅和李石年师傅(右二、三),右一为画家李志清,左三为菜馆老板基哥。

林师傅和两位李师傅都是很传统的武者,非常重视基本功,拉起他们的手袖,会看见臂上有一片一片清晰的伤痕,那种伤痕我年轻时都有过,但如今已经褪色。传统武馆内有一常用器械,有异于较常见的「木人桩」,它是一条木造多角型柱,练习时双臂压在上面,高速向前挥拳或掌,用以提升手臂劲度和硬度。做这个练习,即使有衣袖阻隔,双臂都会皮开肉绽,布满瘀痕。式庆告诉我,有老师傅习惯在公园的铁栏杆上练习,圆形的栏杆经过长时间的磨擦,竟会被手臂磨成了平面。

不同的功夫门派,基本练习大同小异,除了上述一种,还有推石磨,掌插沙等等。武侠小说所谓修练「功力」,应该就是这些练习,它们都带点自虐色彩,亦相当沉闷,但经过苦练之后,又确实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洪拳的棍法为例,一般人挥棍凌空打一粒榄核,榄核一定飞走(其实打中都已相当困难),但一些老师傅,手劲能传到棍尖,榄核被打中后竟会应声粉碎!这并非吹牛,而是我年轻时亲眼目睹过的神乎奇技。武术中有所谓「刀无双发,棍无两响」,就是指真正的武林高手,一出手已能分出胜负,制敌致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前的武者,练功夫关系生活甚至生存,几刻苦亦在所不计,与今天练功夫变成一种兴趣甚至时尚,不可同日而语。李天来师傅说得很好:「从前我们见人只会问:『你耍哪一套拳?』现在练功夫的人却问:『你懂得耍多少套拳?』彷佛越多越好。」这种分别,除了功夫之外,也反映在其他方面,例如运动或其他技艺,要培养好手甚至大师,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背景之下,「神奇小子」曹星如的成功故事就显得更加与别不同。

上周二,我到旺角大球场欣赏了港队主场斗卡塔尔的世界杯外围赛大战,我们最终虽然以二比三不敌客队,但我相信无论是现场观众或者收看电视直播的朋友,都会认同港队球员拼尽全力、毫无保留的表现,于完场前五分钟,在落后三球的劣势下追回两球。有朋友事后打趣说,如果再打多五分钟,我们肯定可以反败为胜。

运动比赛胜负当然没有如果,但这一场球赛对于香港足球队以至香港足运,意义可能超越了最终比数。当晚现场球迷齐声高呼We are Hong Kong时展现的团结,赛后社会各界表达对香港足运的支持,港队每位球员的拼劲和打不死精神,给予所有香港人的那份自豪感,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那一夜即使香港队输了比数,但香港赢了,我们赢了。

不少朋友关心香港足球的训练设施是否足够,事实上,政府正推展于将军澳堆填区修复后用地兴建足球训练中心,作为香港各年龄组别男女子足球代表队的专门训练场地。我特别感谢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出逾1.3亿元支持工程费用,训练中心预计在2017年就可以启用。

(有朋友问我,为何Facebook上的观战短片会如此颠簸。实情是当时我的同事正打算拍摄完场前两分钟的角球和球迷们的紧张表情,高梵突如其来的入球令全场球迷沸腾,他被身后相识的大只男球迷从后紧抱,才会令短片出现「地震」效果,也反映了当时现场的刺热气氛吧。)

2015年9月13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