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任财政司司长网志

力争上游

踏入六月,又到了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季节。莘莘学子多年以来努力装备自己,当然都希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实践抱负,一展所长。

近年不时听到有人说近代的毕业生上流机会减少,刚刚进入社会时的起薪点相对偏低,发展前景也不及他们的「前辈」。在理解和分析毕业生的收入前景时,他们长远的「收入流动性」比起薪点可能更加重要。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在上月发表了《2015年收入流动性研究》的报告,就分析了不同年代毕业生的收入是否有持续攀升,以及相关的增加幅度。当中不少数据和发现很有参考价值,我也希望和大家分享。

这项研究追踪三组在不同时期毕业的学生(即是2001/02、2006/07和2011/12三个学年的毕业生)在2003/04至2013/14年度期间收入的流动性,按照毕业生在全港工作人口收入分布中的位置,分析他们的工资究竟是停滞不前,或是能够随着工作经验增长而攀升至收入阶梯中的较高位置。研究的目标涵盖了学士课程、副学位课程以及研究院的毕业生。

报告将全港工作人口按照收入多寡,从收入最少的10%至收入最高的10%分成十个等份,研究结果显示2001/02学年毕业生的收入有显著的向上流动。这批毕业生中,不论学历,都有超过九成能够在十年间爬升至收入分布中的较高位置。其中,学士学位毕业生有四分之一进身至最高收入的十等分(即最高收入的10%人士),亦有超过六成能够爬升至最高的两个十等分。副学位毕业生中,亦有约四分一能够爬升至全港收入最高的两个十等分。数据也显示2006/07学年的毕业生也同样享有显著的收入向上流动性。这结果说明了这两批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80后」,在职场上都拥有不俗的上流空间。

研究结果亦显示出宏观经济环境对收入流动性有决定性影响。数据显示毕业生的收入的向上流动性在经济增长时期比较显著,但在经济低迷期间则较为逊色。2001/02学年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香港正处于沙士后的经济低谷,相对于2006/07学年毕业生,他们起薪点未必十分理想,但其后随着经济强劲复苏,他们的收入普遍都能于五、六年内追上2006/07毕业生的收入升轨。具体而言,学士课程的毕业生的收入在十年间平均有逾两倍的实质增幅,而副学位毕业生也有约一点五倍的显著升幅。这项研究的资料文件可以在扶贫委员会及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的网站找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其实不同年代的人的发展空间,除了经济情况和个人际遇,也很大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例如在香港回归前的八、九十年代,多个行业都受惠于国家经济改革开放而快速扩张,中高层的职位大幅增加;加上有部分人选择离港或移居海外,间接增加了不少年轻一代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速度。

到了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职场的竞争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本地毕业生需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令到不少企业可以将业务分散到其他地区,企业也可以聘请身处海外的员工负责部分工序。与此同时,现今的新一代,除了工作带来的经济回报之外,也追求更多不同的目标和价值。例如近年就有不少青年人投身蓬勃发展的社企,在工作上得到改变社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当然我也留意到对大部分人来说,工资的增长未必及得上楼价的升幅。在这方面,政府会继续透过增加房屋供应等措施,令楼市保持平稳发展。

在推动社会向上流动方面,政府除了继续为青年人提供全面的知识培训、就业支援和生涯规划之外,也有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就是维持香港优秀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会致力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并且推动创科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透过应用新科技和我们的创意,为年轻一代带来更多不同种类的高技术和高增值职位,务求做到人尽其才。我们也会努力不断完善香港的初创企业生态环境,让富有创业精神的新一代,得到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2016年6月19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