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司长随笔

财政预算案

本周三,我将到立法会宣读本届政府的第一份《财政预算案》。过去数月我曾到访学校、医院、老人中心、青年中心、创科设施及初创企业的共享工作间等,了解他们的需要及关注,并主持了超过四十场的谘询会,与社会不同界别人士交流及讨论。同时,不少团体透过电邮或信件提出建议。而我走到街上或光顾茶餐厅时,亦有市民亲切的表达心底里对预算案的看法,实在感谢各位提供真诚又宝贵的意见。

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幕,是在一次谘询会中,有在席者以不错的理据大力支持某一项建议,同时有另一位与会者却以合理的论述大力反对。理性讨论使不相上下的论据能充份铺陈。我的体会是:无论在预算案推出什么措施,也许亦难以令所有人快乐。

我将从各个界别收集的意见整理分类,与各个相关政策局和部门讨论研究,衡量了政策要求与资源运用,一再商议,才制定预算案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和建议,可见编制预算案绝对不单单是财政司长的工作,很多政府内部同事亦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各政策局和公务员团队同事的辛劳与配合。

坊间对今年的盈余水平及预算案措施,有很多的猜测。事实是,今年的财政盈余将会高于去年,我们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要确保资源运用合「情」、合「理」,要照顾市民当前的困难,亦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最近有些言论指,未雨绸缪是在处理比较遥远的事情,倒不如将钱退回市民手中。我想指出,未雨绸缪不代表漠视今天的需要,正正是因为见到今天香港社会面对的问题,必须要洞悉未来,「钱到」、「心到」才有望化解。

今天,我们的医疗、房屋、教育,以至如何推动创新产业多元发展,都是社会关心且切身的问题。过去,我们在这些范畴增拨了相当资源,就以医疗服务为例,两年前政府已预留2000亿元提出十年的医院发展计划,重建或扩建包括玛丽医院、广华医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等。

在政府的财政充裕时,是否应该更积极筹划如何强化医疗系统的配套设施,以便在人口老化的挑战中,市民仍然可继续得到优质的医护服务。即使这些大计未必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若果在丰年的日子不做好准备,一旦遇上财政紧绌便时更加难以为之,结果只会令有需要的市民在最脆弱时得不到适切的照顾及护理。

关爱共享是这份预算案的另一个主旋律,我在当中致力透过不同措施,针对协助有需要的组群,冀能达致扶弱助幼,关爱共融。我理解大家很关心当中的细节,详情将在星期三公布,希望到时能听到你的回应。

2018年2月25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