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随笔
工业再出发
回顾1970年代,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主要动力,带动本地经济迅速增长,令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过去三十多年,香港的经济转型至以服务业为主,不少人觉得香港已逐渐走向「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盛极一时的制造业变成夕阳行业。但我却认为香港仍然拥有不少令工业再兴的优势和机遇。
香港工业拥有深厚的发展根基,更累积了丰富的技术、市场经验和商业网络。在地理位置上,香港一方面毗邻庞大的内地市场,亦同时是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加上我们一流的科技基建、通讯网络和强大的服务业,为生产商提供横跨产业链的综合支援。我们应把握香港的既有优势、创新科技的大潮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契机,重兴香港工业。
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但不需用地太多的高增值制造业,务求为香港的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创造优质和多元的就业机会。我们正积极循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和人才四大方面为「再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在2015年修订了工业邨政策,由以往批出土地让厂商兴建独立厂房,改为发展多层及高效能的专用工业大厦供更多厂商使用,以善用土地资源。预期于2022年落成、位于将军澳工业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便是第一个项目。该中心除了预留基本的生产空间外,亦会配备支援研发、物流、原型制造及设计等延伸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出租予采用智能生产技术的制造商。
不少业界朋友或有疑问,「再工业化」是否只适用于新兴工业,传统工业受惠不了?其实我们「再工业化」的政策理念,还包括透过创新科技,结合工业技术和研发成果,协助包括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提高品质和效率。例如,政府一直努力支援香港工业采用自动化设备及智能生产规划等新技术,转向高增值生产及逐步升级至「工业4.0」。其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已在2016年取得由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roduction Technology)授予的「工业4.0专家」官方资格。双方计划于今年稍后共同设立一所「科创中心」,协助业界加快采用创新的工业技术,推动智能产业发展。
|
听取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讲解「工业4.0」。 |
提高香港的研发实力是推动「再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较早前我参观了由政府成立的五所研发中心,了解到他们积极推动在不同范畴应用其研发成果,也亲身体验了不少新技术,令我印象深刻,例如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最近开发了把旧衣再造成纤维的自动化清洁密封工业系统,把旧衣循环再造成纤维,再用于生产纱线、布料和服装等纺织品;一间本地公司将会把这项新科技应用于在工业邨设立的环保纱生产线,这正是透过创新科技为传统行业升级增值的一个好例子。另外,该中心亦有跟香港体育学院合作,多次为香港赛艇队设计高性能制服,出战亚运会和奥运会。又例如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与瑞典研究伙伴合作开发,并于「2018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中荣获金奖的掌纹/掌静脉混合生物信息认证系统。另外,由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开发的电动车便携式充电器套件,大大减低了安装及维修相关装置的成本。
|
参观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时体验掌纹/掌静脉混合生物信息认证技术。 |
另外,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与一间社会企业合作,为长者、残疾人士和脑退化患者开发定位追踪系统,方便照顾他们;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开发了一种经纳米技术改良的水泥基防水涂层,可直接应用于潮湿的表面,却不会影响混凝土表面的黏合强度。此技术已成功商品化,应用于多个场地。
事实上,不少本地研发产品更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奖项,向世界展示了香港的创新及科研实力。
|
参观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 |
上星期我主持了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的会议,席间不少委员认为「香港制造」的品牌有扎实的根基,信誉良好,闻名世界,有很大发展空间。创科的发展惠及各行各业,我们在致力重新打响「香港制造」品牌的同时,亦须与时并进,利用科技研发协助工业与高增值及知识型经济融合,令香港的经济迈向更高增值、更多元化发展。
2018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