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随笔
互利合作 并驾齐驱
上星期我随特区政府代表团前赴深圳,出席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深圳作为内地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胼手胝足努力40年,创出史无前例的亮丽成就,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人民币飙升至2019年的2.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超过3万亿港元),并造就了不少知名企业,城市建设及环境绿化也位居前列。香港作为自由开放的细小经济体,面对多次外围引发的惊涛骇浪,生产总值仍由1980年的1400多亿港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2.9万亿港元,成绩同样骄人。一河之隔,四十年来两地的发展轨迹,既有优势互补与深度合作,也存在竞争和互相学习。
从不同的起点,一起发展到今天各自的经济规模和形态,若然以生产总值这类指标作比较,未免过于简单。然而,近年实在不时听到一些对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忧虑。
其实,每一个城市或经济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与形态,个中有其历史背景,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障碍和瓶颈。或许,真正要问的,是香港在过去这段日子的发展是否已充份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而面向未来,我们又是否找对了方向?就过去的发展与得失做好检讨和总结?对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有否充份和正确的认识?并有践行到底的决心与魄力!
回看过去,在内地改革开放之际,香港准确把握了内地的转变和需要,抓住了机遇,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业经济,走对了自己的道路,也造就了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踏入九十年代,香港因应内地企业发展衍生的融资及专业服务需求,将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蓬勃发展起来,且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踏入2000年,香港在创科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失诸交臂的情况。虽然近几年特区政府急起直追,大力投放资源,惟培训人才、配套基建、建立完备的生态圈等等需时,令创科发展至今有未如人意的感觉。但是,我们最终能否发挥优势从后赶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对发展创科的决心和承担,并以敢闯敢试、积极求新的态度拥抱挑战!
内地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着持续壮大的中产阶层,且迅速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让经济重拾动力,庞大的内地市场加上在更高水平上继续对外双向开放,将为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提供庞大机遇。
也许有人会问,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并牵引国际政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香港是否仍能保持作为进出内地市场的门户、中介人和平台角色?诚然,国际大气候在变,但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坚持却一直非常稳定,并确定以国内及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来推动经济发展。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循环部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我们一直以来拥有的包括简单低税制、资金和各项生产要素自由进出、法治精神、司法独立等优势,可望令香港的门户、枢纽和优质平台的角色,发挥更关键和积极的作用。
面对内地经济持续发展,香港是否能在与众多邻近城市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其实这就是问,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速度是否够快?一直以来,不少人将香港与其他城市,做不同类型的「双城记」式的比较。然而,香港面对的不是「双城记」式的竞争,而是「百骏竞逐」的比拼。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全力发展,力争更多的资金、人才、科技和尖端研究等生产要素汇聚,让经济能多向度、多层次地蓬勃发展。
让香港发展方向走在成功的途上,是我们必须全力推动的事情。我们未必能完全胪列出未来胜出的行业,却能锁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将提供多元且发展迅速的庞大市场,香港和湾区内的兄弟城市都能发挥重要的角色,推动整个湾区的全方位蓬勃发展。既可以为金融、创科、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更完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区内居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的生活环境。
香港昔日的成功,除了因为紧贴市场的发展与需要,也有赖港人不畏困难、灵活变通的实践态度。我对香港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只要方向正确、与时并进、前瞻部署,香港定可谱出灿烂篇章。借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典礼上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在百花竞艳中继续发挥好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并在谋求香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区内兄弟城市的共同发展,香港仍会是造就传奇的城市。
202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