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司长随笔

变局中寻新局

踏入12月份,财政预算案的咨询工作正式展开,我和同事们正密锣紧鼓,准备与不同界别的代表及持份者交流,思考如何善用公共资源,推动在经济、社会及民生方面的改善和发展。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近况,今年与不同界别举行的咨询会,大部份将转为以线上形式进行,让我们能继续了解各界的关注和意见。

每年的财政预算案,最基本的是政府收入的估计及支出预算,透过资源配置,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或结构调整、协助企业开拓商机,另一方面在政策局的配合下,推动更多改善民生及社会服务的工作。大家对今个年度政府的财政状况或许已有概念:超过三千亿港元的赤字,这将是本港历来赤字规模最大的一年。之前在录得庞大盈余的年度,大家会着眼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盈余于提升服务及与民共享。当今个年度我们将面对史无前例的巨额赤字时,大家又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呢?

或许,我们首先要了解赤字的由来。面对自去年中经济开始下行、暴力冲击对社会民生带来破坏,以及年初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压力,我在财政预算案推出逾1200亿元的纾缓措施。这些主要属一次性的开支,不会构成长远财政承担。至于合共三轮的防疫抗疫基金措施,其性质亦类同。

经济周期有其发展规律且多有起伏,但在下行周期时赤字的出现也许会持续较长时间。就以亚洲金融危机触发自1998/99年度至2003/04年度的经济下行周期为例,这六年里,有五年是录得财政赤字,也令政府的财政储备,由期初相等于28个月的政府开支急降至期末只得约13个月。相比之下,今次经济下行周期财政储备消耗的速度非常急促,由年初时相当于23个月的政府开支,一年间急降到仅余约14个月。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推出一次性措施令开支增加是可以理解,但面对赤字急升、储备急降的情况,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政府的经常开支正迈向每年五千亿元的水平,相当于1997年回归时的三倍多!

为什么我特别强调要警惕经常开支的增加速度呢?因为这会影响到政府财政会否出现结构性的挑战,也关系到本港的金融稳定。去年社会面对暴力冲击、今年承受疫情的打击和美国的所谓制裁,这些都影响了经济及金融市场气氛,甚至引起对港元稳定的关注。事实上,在联系汇率机制下,本港不能透过货币政策或汇率来应对经济的起伏,故特区政府充裕稳健的财政实力,便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的其中一项重要支撑。

小数怕长计,任何经常开支一旦呈复式增长,肯定会对政府财政有深远影响,必须格外小心。在回归头十年,特区政府的经常开支由1500亿元增加至到2000亿元,即只增加了500亿元。后来的七年,却增加了1000亿元至到3000亿元(即2014/15年度),及后只花四年便增加到4000亿元(即2018/19年度)。而近年的增速则更快,估计2020/21年度便会增至接近5000亿元,当中还未反映今年初行政长官公布的十项民生新措施,包括将两元乘车优惠的合资格年龄门槛由65岁降至60岁。单计这措施一年涉及的额外经常开支便达60亿元,而随着人口高龄化,相关的额外开支增速会相当快。

在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我已指出政府开支将进入整固期,有必要先聚焦将资源用好。未来经常开支增加的力度,须更注意政府的长远财政承担能力,且须与收入的增长相适应。因此,在编制下年度预算之初,我们已指示各部门人手编制应维持「零增长」,在推出新的服务或优化现有服务时,各部门须先透过重整或重新调配原有资源来应对。

不过,现时香港经济正值下行周期,我会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透过工务开支等投资和非经常开支以增加需求,缓和经济调整的压力。因此,估计2021/22年度仍会是一份赤字预算。事实上,在今年中我已请相关部门加快推出小型工程,以增加建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行业受惠。此外,除了继续透过融资担保计划等为中小企提供流动性支援外,我们亦会继续与各界沟通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支援受重创的行业。

无论如何,下年度政府总体支出增加及收入减少,似是无可避免。未来如何开源节流,是极不容易的题目。这方面我辖下的税务政策组正在作研究及评估。不过,在经济下行之际谈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且要避免遏抑经济恢复的动力和信心,本质上有一定的矛盾与难度,也不容易符合逆周期财政政策的理念。而自身以外,香港这个细小、全开放型的经济体,未来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还受到国际大格局的多项变数左右,例如中美关系变化、地缘政治局势、国际税务环境的变动,以及内地、欧美以至亚洲区内政经关系和经济复苏速度。特区政府谨慎管理经常开支固然非常重要,更须努力的是透过推动经济发展、寻求新增长点来创造收入。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值得我们深思筹谋。

2020年12月6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