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长随笔
经济逐步回稳 防范外围风险
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逐渐受控,实施了数个月的严厉社交距离措施开始分阶段逐步放宽,包括撤销跨家庭聚会的限制、恢复食肆晚市堂食和四人一桌,及容许戏院、主题公园及健身室等恢复营业。不少市民相约亲朋晚饭聚会,外出逛街购物,放松心情。市面人流增加,不少食肆和商店的生意都明显好转,部份食肆的晚市订座甚至爆满。疫情逐步受控,加上消费券的效应,将有助支持今季经济进入稳步改善的趋势。
尽管如此,不少企业及打工仔仍承受着过去疫情造成的经济压力和打击。即使整体经济初步喘定,但他们实际面对的生活压力仍需要持续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才能逐步缓解。
部份经济指标的表现亦需要时间才会见到改善。例如上周公布的最新失业率(今年一至三月份)急升到5%,比前次高0.5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增加逾2.7万人,总失业人数增加到18.8万人。就业不足率亦急升到超过3%的水平。大部份行业的就业情况均见恶化,餐饮业失业率急升2.6个百分点至11%;零售业失业率则升至7.7%,上升了1.4个百分点。虽然现时市道开始好转,但下月中发表的二至四月份失业率,仍反映第五波疫情的困难情况,故失业率还需要些时间才会掉头回落。
疫情防控态势向好,让我们有空间稍为放松,这是中央支援、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及社会各界团结合力所得的成果,我们必须尽全力保持这得来不易的势头。
事实上,全力稳住疫情、努力维护经济元气,亦关乎到政府的财政状况。过去几年在防疫抗疫上,特区政府花了数以千亿元计的开支。2021/22财政年度(截至今年三月底)的政府年结账目将于本周公布。由于缓缴利得税的申请远较预期为低,利得税收入高于估算,加上政府实际开支略低于预期,年结账目的财政盈余约为290多亿元,略高于上月公布预算案时估算的189亿元。不过,由于政府账目是以现金收付制来编制,当中包含了政府透过发债募集的290多亿元资金、从房屋储备金回拨的230亿元,以及首度入账的未来基金累积投资回报250亿元。如果扣除这三项因素,实际上去年度仍处于财政赤字的状况。
虽然目前本港经济逐步回稳,本地通胀率仍属相对温和(三月份为1.7%),但我们仍必须时刻警惕风高浪急的外围环境,特别是地缘政治局势和息率的走势。美国正面对高达约8%的通胀率,联储局上月中已加息0.25厘,是三年几以来的首次。观乎联储局官员最近的言论,市场普遍预计美国今年内可能会进一步大幅加息以应对高企的通胀,投资市场正密切关注各经济体的息率调整及货币之间的息差变化,以及其对全球经济、资金流向、资产价格变化及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对香港而言,我们的关注包括本港息率及港汇走势、资金会否外流,及加息对置业人士和按揭贷款质素的影响等。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美国加息将传导至本港,息率难免跟随向上,但港息实际上调的速度亦会受本地资金存量所影响。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2015年期间流入本港合共1万亿元的资金,大部份仍留在本港。正因本地资金存量充裕,在美国上一个加息周期(即2015至2018年间)联储局合共加息2.25厘,但香港银行的最优惠利率直至到2018年9月才上调一次,上升0.125厘(部份银行息率上升0.25厘)。而一个月期港元拆息,撇除季节性因素后亦升至大约2厘。
诚然,外围市场加息令持有外币的回报变得吸引,难免会触发部份资金外流。在联系汇率机制下,资金流走时须以港币兑换美元,港汇如回落到7.85兑一美元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便会承接这些港元沽盘,以保证港元不会超出7.75至7.85兑一美元的保证兑换范围。这机制是让资金进出保持自由度及灵活性的同时,避免了汇率过份波动而损害经济及商业运作。例如在2018和2019年期间,曾有资金从香港流出,港元曾转弱并触及「弱方兑换保证」,但实际流走的资金合共仅为约1200亿港元,不过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累计流入资金量的一成多。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不会影响香港的金融和货币稳定。联系汇率制度实施接近四十年来经历过多次经济及利息周期,一直行之有效。随着美国加息,市场预期港美息差扩阔,资金会逐渐从港元流向美元。除了息差因素以外,港元兑美元汇价同时受其他市场因素影响,例如近月港股偏软,导致对港元需求减弱,港元汇价近期变动亦较快。因此,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港元汇率及资金走向的具体时间。但可以预期,随着美元加息,港美息差扩阔,触发套戥活动,港元汇率会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资金会从港元市场流出,而港元息率亦可能按市场情况上调,这是联汇制度的设计,是正常现象。而我们有庞大的货币基础(2.2万亿)作资金流出的缓冲。
港元拆息上升将影响楼宇按揭息率,加重置业人士的负担。但本港楼市借贷比率稳健,金管局的资料显示现时香港过半数住宅物业业主没有按揭贷款,而银行按揭贷款人的平均供款与入息比率在八轮宏观审慎措施下处于36%的低水平,按揭贷款人亦经过压力测试,有抵御利率上升的能力。
至于资产价格方面,无论股市或楼市,除了息率变化,其他如供求因素、市场对宏观经济前景的预期及投资情绪等,都会左右其发展,在通胀升温及息率掉头回升之际,投资者还是以审慎管理潜在风险为上策。
202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