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司长随笔

因时制宜的财政政策

还有不到一个月,便是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的日子,相关的公众咨询工作仍在进行。昨天早上我出席了香港电台举办的「众言堂」节目,与近百位市民就预算案交流意见,从医疗、民生到房屋;从经济发展到公共财政,大家关心范畴广泛,我也把握机会就部分大家关心的议题作点解说。归纳来说,市民关心的议题主要有三方面: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经济复苏的进程和社会民生的切身需要。

昨天出席港台「众言堂」节目,与近百位市民就预算案交流意见。

过去几年的经济受疫情困扰,来自各项税款及政府收费的财政收入都有减少,三年来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财政支出共六千多亿元,这两项因素令2020/21年度出现历来最高、多达二千多亿元财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预计也将达一千多亿。在对抗疫情及经济下行之际,我们坚定及果断地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透过逆周期措施增强对市民及中小企的支援,稳住了社会和市场信心。措施亦发挥了预期成效,并获得市场及评级机构的认同。

随着社会步入后疫情阶段,防疫措施逐步解除,内地和香港逐步有序通关,今年的经济肯定比去年好,财政策略因此亦有需要作出调整。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令财政储备大幅下降到八千亿的水平,相当于约12个月的政府开支,远低于三年前、相等于二十多个月开支的水平。

面对经济及市道受压,我们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稳住民生。然而,随着经济回稳、财政措施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是负责任的做法,亦符合《基本法》第107条所提出的原则。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是香港社会和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香港作为细小、全开放型的经济体,需要有充足的财政实力,才能抵御外围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许多外国实例也显示,不可持续的公共财政状况,将影响当地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这亦关乎到市民的稳定生活。

昨天出席港台「众言堂」节目,与近百位市民就预算案交流意见。

可以说,将近年扩张性财政政策收紧是无可避免并有必要的做法。关键是如何让政策收紧的力度与经济现况相符合,以及如何让市民、中小企及社会更容易承受有关的调整。这些都需要仔细审度考量。

另一边厢,尽管今年经济将较去年改善,但仍须密切观察疫后经济恢复的速度与力度,特别是经济复苏之初,市场信心比较薄弱,如在这时候大幅收紧财政开支,可能不利于巩固复苏势头。此外,不同行业的经营环境、不同阶层打工仔的收入恢复也许有滞后,市民对经济复苏的「体感温度」也许存在落差。考虑到这些因素,即使面对需要缩减公共开支的巨大压力,但亦未必适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纾缓措施。

因此,下年度的财政政策将由「相当宽松」的扩张性取态,过渡至「中间偏松」。我们既要聚焦扶持弱势、更要增强经济动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经济改善的信心,但同时也要着力管控公共开支,以维护市场对政府财政稳健的信心。

不过,纯粹减少开支,无助于增加未来的收入,我们必须两个目标一并全力全速推进,务求在维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同时,造就经济蓬勃发展,且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好,我们才有财力回应各项社会民生的诉求。

我们的策略是「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的更好结合,从过去几年大力投资创科,到现在吸引企业、招揽人才等举措,也是希望增强经济动力,让创科应用协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让创新科技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对于站在新发展阶段的香港,这是我们的经济能否保持优势与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钥匙。

让经济更蓬勃多元的发展、产业更丰富,经济结构不至于过分集中,从而造就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这关乎到经济、亦关乎到民生。这是《财政预算案》的另一条主要思路。

编制这份预算案的最大挑战,是面对庞大财赤,「节流是必须、开源更重要」。在这情况下,一些推出已有多年的纾缓措施可能需要调整。在考量不同措施时,我们会尽可能缓减对弱势社群的影响,但对于必须压缩开支的环节,以至可能须分担的额外税负,也希望获得大家的理解、体谅和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面复苏和重拾动能,公共财政状况希望能有所改善。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强,「将蛋糕做大、也把蛋糕分好」。我们要巩固这阶段各行业的复苏,也要增强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香港在新发展阶段,正迎来新机遇、新潜力、新优势。我们将主动出击,加强对外宣传香港的新定位、新发展。《施政报告》提出要说好香港故事,由我领导的「推广香港新优势专责小组」上周正式成立,成员包括相关的政府官员、各行业的杰出人士,也包括众多「香港队」伙伴机构,大家将合力建构推广策略,并透过直接沟通和公关推广,让本地、海外和内地的朋友对香港的优势与机遇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知与更充份的认同,让香港未来的发展能展翅腾飞、兔跃新程,迈进新阶段、跃上新台阶。

2023年1月29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