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司长随笔

全方位加速构建创科生态圈

昨晚我参与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餐聚,席上有全球创科界的领军人物、本地大学和科研界的领袖、刚从海外回流香港的教授和正在这里就学的年青人。我们一起分享香港的地道小炒、风味菜式,并交流对创科发展和人才培育的看法。这个创科视野和香港味道的餐聚组合,正好代表我们一直在推动构建蓬勃创科生态圈的两个重要元素:创新视角、人才汇聚。

昨晚我在深水埗参与了一个餐聚,与创科界和本地大学的朋友一起交流对创科发展和人才培育的看法。

我们正身处创新科技推动巨大变革的时代。其中,人工智能推动着不同行业的变化,生成式软件精简了大量文书工作,大型的数据运算、预测模型变得更普及,甚至走进一般人的生活当中。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更从数字世界应用到物理世界,机器人已被视为重点赛道之一。

无论是创科行业的前沿创新,又或是研发成果的落地应用,从创业者到研究人员,往往都需要与不同持分者有更多的交流对话。这有助启发多角度去思考发展过程中的潜在挑战与机遇,以及推动更多跨界别、跨行业的协作机会。

科技发展让年青人有更多尝试创新、创业的机会。在香港和大湾区的年青人更具备了特别的优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早前发表的年度《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香港既拥有科技湾区的支持,同时亦是国际金融中心,科技与金融成为了推动香港发展的两个核心主轴。

近年,无论出访美欧等先进经济体,抑或中东和东盟等新兴市场,我遇到不少对香港创科发展及其潜在机遇深感兴趣的外资企业,他们非常积极想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创科的研发与应用,以及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希望从中找到更多合作的机会。

香港跟大湾区兄弟城市在创新科技的联动发展上,正在提速向前。上周,特区政府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发展纲要》),其中一个重点便是在河套合作区内「一区两园」——香港园区和深圳园区,通过更进取的政策创新,促进两个园区之间的人员、物资、资金和数据更便捷、畅通和安全的流动,提升整体创科研发的效益,并为引进企业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例如,在物流方面,为推动产学研活动的进行,《发展纲要》提出可利用「绿色通道」、「白名单」等机制,简化科研物资和设备进出两地园区的出入境手续,便利用于研究或试验的内地样本(包括临床生物样本),跨境到香港园区使用和处理。

在资金方面,更畅通便捷的资金流,是吸引重点创科企业到河套区设立国际总部或环球科研中心的关键要素之一。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与内地探讨,便利落户香港园区的内地企业跨境调拨资金的措施,支持两地园区产业项目的筹融资。

此外,对于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畅通的数据流将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在符合国家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特区政府会争取扩大内地科研数据跨境至香港园区,供园区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使用。

香港园区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楼,将会如期在今年底起陆续落成。首批来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产业的租户,将在明年陆续进驻。而由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上周在香港园区开幕,而位于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同日亦正式开幕。透过双方协作的平台,依据大湾区8 700万的人口基础,我们将有更大优势,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内外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企业,选择在港进行临床测试和登记,支持香港迈向药物注册的「第一层审批」机制,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河套香港园区的加速发展,加上近年我们在创科投入的大量资源和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积极的招商引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挥「耐心资本」杠杆市场资金的作用,以至行政长官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和「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等等,让我们从企业、资金、技术,以至人脉网络上,构建出更全面的创科生态圈,让创科能进一步朝「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成为香港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4年11月24日


BrandHK | 香港品牌